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中国·内蒙古记忆|“四力”在光影中回响 坚守在几代人中传承

  7月3日,内蒙古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乌日吐那斯图走进“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现场。当150幅跨越时空的影像画卷在眼前展开,有着37年新闻工作经历的他感慨地说:“这些照片是内蒙古发展的视觉档案,真切地承载着时代的温度。”

 

   作为一位老新闻人,乌日吐那斯图曾无数次深入草原牧区、工矿企业,用笔墨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当锡林郭勒盟牧区的几张照片映入眼帘时,他久久驻足。

  内蒙古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乌日吐那斯图参观展览。(摄影/通拉嘎)

  “看这几张牧区合作社的合影,当年我们蹲点采访时,牧民们牵着勒勒车送草料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照片里的草场已变成了现代化的智慧牧场。”乌日吐那斯图说,这些老照片,定格了改革开放后北疆儿女怀揣梦想、奋力拼搏的奋斗身影。

  大量展现农村牧区变迁的画面,让乌日吐那斯图回想起自己担任农牧部记者时的采访岁月。谈及一同观展的老领导、老同事,他说:“那时,大家走村串户深入农牧村区,脚底沾满泥土,心中满是真情。我们这代新闻人,既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现在看到这些照片能以展览的形式重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闻传统的致敬。”

  当目光落在一张名为《老艺人手下精致的蒙古象棋》的老照片上时,乌日吐那斯图的思绪再次回到从前:“当年我们采访过的雕刻艺人,大多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用手中的刻刀,不仅雕琢着民族文化,更刻画出了内蒙古在保护与传承中迸发的文化自信。”

  一路观展,目光始终追随着墙上的影像流转。面对镜头,乌日吐那斯图寄语新闻战线的“后浪”们:“新闻工作者的镜头永远要对准人民、对准时代。今天的我们回看这些历史影像,就是要从历史纵深中找准前行的方向。” 

  这份寄语,既是对“四力”传统的延续,更是对新闻人使命的重申。

  文字:郭伟伟

  摄像:王志伟

  剪辑:刘春霞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