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中国·内蒙古记忆|时光在照片里苏醒 共鸣从静默中漫来

 

    观众漫步于展厅,目光在一幅幅老照片上停留。

  连日来,“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引发观展热潮,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以独特的质感,将内蒙古的岁月变迁浓缩于方寸之间。人们透过光影交错的瞬间,重温岁月流转中的内蒙古故事,畅谈切身感受,对这场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展览赞不绝口。

      观展者分享着彼此对呼和浩特的记忆。 

  “看到这些老照片,就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60岁的巩莉萍站在中山西路的老照片前感慨道。画面中道路两旁摇曳的垂柳、曾经的联营商店(现民族商场),让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她仿佛穿越回童年:“小时候的中山路,可是当时的‘地标’,现在再看,满满的回忆和感动。”

  看到曾经熟悉的场景,回忆着过往的快乐。

  在《我们毕业啦》老照片前,1973年大学毕业的胡占荣久久伫立。“内蒙古大学第一届学生的毕业照,拍摄于1962年,画面里满是质朴的气息。”他一边扫码查看照片的延伸阅读,一边感慨,“我们那时候的毕业照乡土气息浓厚,如今年轻人的毕业照处处透着现代化的鲜活气息。从这些变迁里,能清晰地看到社会在进步,更是现在美好生活的印证。”

  观看老照片AI动态画面。 

  不少观众对展览中的地标性照片情有独钟。62岁的张海峰指着呼和浩特博物院的老照片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内蒙古电视台一开播就是那匹标志性的大白马,那是呼和浩特的标志,也是无数人心中的文化符号。这些照片不仅是呼和浩特人的记忆,更是内蒙古人的集体回忆。”

  除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影像,二连浩特的火车站、扎兰屯吊桥、包钢的早期生产场景等老照片,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内蒙古各地的发展变迁。“包钢工人顶着高温辛勤劳作的照片,让我想起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张海峰看了新老照片后激动地说,“现在包钢已实现自动化生产,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曾在新华广场留下青春足迹的观众,在看到记录着广场上早年集会、跳交际舞的照片时,更是感慨万千。“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故事,都记录着那些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这些记忆值得被永远珍藏。”七旬老人张志国感叹道。观展者们纷纷表示,这场图片展览意义非凡。“这些浸润着时光的记忆,不仅是岁月的注脚,更是我们昂首奔赴前路的底气与力量。”大学生路凯满怀敬意地说。

    文字:郭伟伟

    摄影:郭  成

    摄像:王志伟

    剪辑:刘春霞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