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新华每日电讯】“国家的孩子”薪火相传守边固防

  2025年7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刊发题为《“国家的孩子”薪火相传守边固防》的文章,报道了60多年前3000多名孤儿从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许多“国家的孩子”长大后为守护边境安宁贡献力量。在他们老去后,又将巡边的接力棒交给了子孙,薪火相传守边固防。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7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

  清晨的苏尼特草原笼罩着一层薄雾,远处传来阵阵摩托车的轰鸣声。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党员护边员张金山又开始了在中蒙边境线上930号界碑到933号界碑之间的巡边工作。

  张金山家住苏尼特左旗达来苏木巴彦额尔敦嘎查。“边境线离我家夏牧场20多公里,离冬牧场只有四五公里。”张金山说,“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去巡边,对这附近39.2公里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张金山的母亲额尔敦其木格是“国家的孩子”。60多年前,3000多名孤儿从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1958年,还不到两岁的额尔敦其木格从安徽省被送到苏尼特左旗,巴彦额尔敦嘎查的一位蒙古族额吉收养了她。额尔敦其木格在草原上茁壮成长,19岁时加入了苏木的“铁姑娘队”,开始参与巡边护边工作。

  许多“国家的孩子”长大后,都和额尔敦其木格一样,为守护边境安宁贡献力量。在他们老去后,又将巡边的接力棒交给了子孙,薪火相传守边固防。

  张金山在15岁时,也骑上小马,跟着母亲一起沿着边境线巡逻,这一巡就是三十多年。额尔敦其木格曾经和张金山说:“要把930号到933号界碑当成咱自己家一样看护好,替我报答国家的养育之恩。”

  张金山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作为党员中心户,他充分发挥“上联支部,下联党员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加纠纷调解、隐患摸排、政策宣讲等工作,这些年来累计巡边里程超过2万公里,他所负责巡逻的区域从未发生人员、牲畜越境和非法采挖等情况。

  “以前我的母亲挎着步枪,骑马巡逻,现在我们用上了智能巡边手机,每个季度还有专业培训,提升护边员的综合素质。”张金山说,“在这么多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一定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生活在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呼格吉勒图雅嘎查的乌尼孟和,是家中第三代护边员。他的姥爷是骑兵战士、母亲是“国家的孩子”,他守护在姥爷和母亲守过的边境线上,不仅作为护边员筑牢安全屏障,还作为党员中心户、致富带头人,为兴边富边贡献力量。

  乌尼孟和家距离边境线不到10公里,在他家草场上的一座蒙古包里,常传出热烈的讨论声。乌尼孟和作为党员中心户,负责联络周边18户牧民。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组织周边牧民一同学习惠农惠牧政策、交流产业发展经验。

  乌尼孟和一家三代守边70多年,如今他常用父辈的故事教育三个孩子,希望将守边的接力棒传下去。许多听着父辈守边故事长大的“国家的孩子”的后代,正在将守边固防工作一代代传承下去。(记者 魏婧宇)

  制作:杨晓丽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