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桩触碰公序良俗底线的事件,足以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近期,“曾因虐猫受处分的考生进入事业编考察名单”的消息迅速引爆网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舆论压力,7月1日,广西桂林平乐县人社局果断取消涉事考生苏某某的事业单位招聘资格,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让沸腾的舆论暂时回归理性。

图片来源:新京报
回溯事件全程,2024年,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的苏某某竟用药物毒杀校内流浪猫,在网络空间引发众怒。事发后,学校第一时间启动调查,依规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本以为尘埃落定,然而今年6月,在《桂林市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进入考察人选名单》中,苏某某以优异成绩赫然在列。消息一经公布,公众纷纷质疑,一个对生命毫无敬畏的人,又怎能在公职岗位上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汹涌民意的推动下,平乐县人社局迅速核查,最终依据“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招聘准则,作出取消其录用资格的决定。
将视野置于社会治理的宏观维度,这起事件俨然成为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出群众对公职人员道德素养的深切期待。公职人员作为公权力的执行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一言一行皆代表政府形象,一举一动都关乎公信力建设。在民众心中,公职队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实力,更要筑牢以德为先的精神灯塔,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标杆。

图片来源:大象新闻
值得警醒的是,我国动物保护领域的立法滞后性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相较于国际上部分国家已建立起涵盖动物福利、反虐待等内容的完善法律体系,我国由于缺乏专门的《反虐待动物法》,导致虐待动物行为的法律界定与惩处措施长期处于模糊地带,仅依靠单纯的道德谴责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此次人社部门虽顺应民意取消涉事者资格,但更多是依赖招聘公告中的原则性条款,折射出制度层面的深层困境。
根治这些沉疴痼疾,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开展系统性治理。一方面,在动物保护领域,应加快推进《反虐待动物法》立法进程,明确不同情节虐待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涉事者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实施从业限制,以法律的刚性约束力构筑动物保护的坚实屏障。另一方面,在公职人员选拔任用上,必须靶向完善道德审查机制。一是细化审查标准,将诚实守信、仁爱之心、社会责任等抽象准则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二是建立动态化道德档案,实现对考生品德表现的全周期追踪;三是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借助科学测评工具与标准化流程,确保道德考察结果客观公正,从源头上为公职队伍筑牢道德防线。
“虐猫考生被取消事业编资格”事件,恰似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它告诫我们在人才选拔的关键环节,道德建设是必须答好的“核心题”。公职队伍作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唯有将道德标尺贯穿选拔全程,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队伍,方能守住队伍的纯洁底色,筑牢政府公信力的基石,为和谐社会建设浇筑稳固根基。 (刘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