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中国·内蒙古记忆|支边后代的青城记忆 老照片里的岁月情长

  

  7月12日,呼和浩特市美术馆(公园展厅)内的“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上,一张名为《百对夫妻秀恩爱》的老照片前,65岁的孙女士指着画面,难掩激动:“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这张照片,太意外了!这是为数不多的彩色照片……”

 

  老照片《百对夫妻秀恩爱》。

  这张由宋波涛拍摄于1999年的照片,记录了当年百对夫妻参与“秀恩爱”活动的珍贵瞬间。孙女士退休前是企业会计,祖籍安徽,丈夫熊先生的父母则来自江西,两人虽出生于呼和浩特,却是地地道道的“支边后代”——父辈从南方远赴内蒙古支援建设,在此安家落户,他们也因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尽管1991年我们结婚时就穿过婚纱,但是1999年这次活动的意义完全不同。”孙女士笑着回忆,当时活动由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那时候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在亲友圈里可是件时髦事!”她指着照片解释:“这张照片是拍大合影之前的准备阶段,你看中间的这对夫妻正在整理衣服,特别有生活气息。虽然定格的这个瞬间画面里没有我们,但我们是这个活动的亲历者,当时就在现场,那种热闹又温馨的氛围,现在想起来还很清晰。”

  1991年结婚的孙女士,在1999年的活动中再次穿上婚纱——主办方为女士们统一提供服装,男士们自备西装,除了热闹的集体合影,还给每对夫妻单独拍摄了婚纱照。“现在家里还珍藏着单独的婚纱照。”孙女士说,当年拍摄集体婚纱照是很超前很洋气的事情,“结婚时的婚纱更多是仪式需要,而这次活动的照片,承载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纪念。”

  站在一旁的熊先生是位摄影爱好者,走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却始终偏爱用镜头记录家乡:“这些照片不仅是我们的回忆,更是一代人的生活印记。”看着展厅里的老照片,夫妻俩感慨万千。

  观众驻足观看。

  “内蒙古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孙女士说,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藏着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这些老照片正是时代的缩影,“从父辈支边扎根,到我们在这里成家立业,再到女儿如今拥有幸福的小家庭,我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成长。”熊先生接过话头:“无论是内蒙古日报社的老摄影记者还是摄影爱好者,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为内蒙古的腾飞点赞,为‘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点赞!”

  “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是北疆文化活动季活动之一,展览将持续到7月13日。此次展览虽已进入倒计时,但展厅内的热度丝毫未减。一张张黑白照片不仅唤醒了参与者的青春记忆,更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了时代变迁中爱情的坚守与城市的温度。正如孙女士所说:“这些照片里有我们的故事,更有内蒙古的故事。”(郭伟伟)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