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人民日报】内蒙古河套灌区推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调好水 科技助节水

  202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发了题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推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调好水 科技助节水》的文章,报道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通过7级灌排体系,深入灌区农田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当地不断推进灌区设施升级改造,历史悠久的灌排体系焕发新生机。

  报道全文如下:

  《人民日报》(2025年7月14日第04版)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多年年平均引黄河水量近50亿立方米。虽紧邻黄河,但河套灌区却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50毫米、蒸发量约2200毫米,现有耕地面积1370万余亩,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如何用好水种好地,当地强化科学调水能力,从工程、管理、农艺等方面入手节水,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统一。 

  改造利用,设施升级 

  黄河水由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引入,通过7级灌排体系,深入灌区农田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当地不断推进灌区设施升级改造,历史悠久的灌排体系焕发新生机。 

  “以前浇水需要七八天,现在4天就可以浇完,不仅节省费用,还节约了水资源。”河套灌区五原县天吉泰镇天吉泰村党支部副书记郭永强指着水渠边的农田说,“之前渠道没有衬砌,渠内侧渗严重,浪费水的同时,周边农田的盐碱度也一直下不去。” 

  从费水到节水,从低产到高产,转变来自2024年底竣工的内蒙古黄河干流水权盟市间转让二期工程河套灌区复兴灌域渠系工程。 

  这一工程衬砌国管渠道142.16公里,让每年供水能力增加1.4亿立方米,行水天数由原来的150天缩短到130天左右。“我们还进行了信息化改造,水位监测、调闸、流量测试全部实现自动化运行。”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义长分中心副主任魏向龙介绍。截至2024年底,河套灌区国管渠道衬砌长度达1311.9公里,衬砌率达63.7%,灌区工程运行条件全面改善。 

  科学管理,用水明晰 

  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岸边,技术人员在手机上进入河套灌区信息化工程综合业务查询系统,渠道水位、闸门开高、自动测流等数据一目了然。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信息化处工程师曹立奇介绍:“过去,这些数据的测量和汇总都要通过人工,但水的情况瞬息万变,数据滞后一直限制着用水的精准度。” 

  现如今,行走在河套灌区,随处可见干渠旁的各类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组成的信息网络让我们能够实时掌握水资源情况,为阶段性用水提供判断依据。”曹立奇说。目前,河套灌区已经建成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水利通信专网实现灌区全覆盖。 

  知道“水在哪里,哪里要水”,就能更好地决定“水去哪里”,从而实现“水尽其用”。 

  巴彦淖尔市推动注册成立了358个水务合作社,努力降低用水量。“过去我们浇地都是‘大锅水’,看一个总阀门,大家均摊。”河套灌区五原县隆兴昌镇永跃村四组村民王利军说,“合作社现在是以亩次计费,浇多少地,就付多少钱,我种地的成本降了大约1/4。”

  通过逐村逐户精准核实灌溉面积,全面摸清灌溉面积底数,为水量调配、水费收缴等“以量计费”奠定基础。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局长王瑞强介绍,依据耕地面积、作物种植种类科学合理计划用水量,河套灌区2761个国管直口渠全部实现精准计量。

  科技节水,降本增产

  在杭锦后旗蛮会镇红旗村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一套全新的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

  “引黄灌溉的技术要点,在于过滤黄河水中的泥沙。”内蒙古大博金田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飞介绍,“通过泵前节水过滤器过滤掉水中泥沙漂浮物,再通过泵后离心过滤、网式过滤3次过滤后达到滴灌标准,每台设备可节水节肥节药30%。”

  科技节水,是河套灌区降本增产的重要抓手。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提供的数据,通过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2024年的0.53。

  “嘀嘀,嘀嘀……”巴彦淖尔市灵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安灵义的手机发来缺水预警提示,他掏出手机,打开“智慧农业云平台”,根据预警提示找到缺水地块,轻轻一点对应位置的放水开关,田地里便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

  这里是临河区城关镇智慧灌溉试验示范基地——300亩智慧滴灌控制区的地块上,26个滴灌单元通过电磁阀控制,相关信息全部收录在“智慧农业云平台”。

  “田间气象站、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点等可以帮助我们精准掌握土地和水的每一项数据,为科学灌溉提供决策依据。”安灵义告诉记者,“通过水肥精准调控,相较于传统灌溉,亩均节水40%、节肥35%。”

  “科学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离不开新技术应用。”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孙立新介绍,“我们将继续推广引黄滴灌、智慧滴灌等节水技术,推动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本报记者 翟钦奇

  制作:海燕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