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光明日报》第5版刊发题为《草原上歌声嘹亮——内蒙古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文章,报道了盛夏时节,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千里草原绿浪如茵。一场场艺术盛宴连续登场,赋予了草原更多魅力、更强活力。
报道全文如下:

《光明日报》( 2025年07月14日05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盛夏时节,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千里草原绿浪如茵。一场场艺术盛宴连续登场,赋予了草原更多魅力、更强活力。
呼和浩特体育场化身“星海”!6月21日晚,3万支荧光棒划破夜空,与舞台华彩交相辉映。一场视听盛宴在此沸腾——北疆文化活动季在万众欢呼中启幕。马头琴的苍凉悠远缠绕古筝的泠泠清响。舞台之上,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嘹亮歌声与激昂唢呐,点燃了全场如潮的热情。
“两张内场票不到百元,太值了!”观众李颖挥舞着荧光棒,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盛夏到金秋,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排满了。北疆文化活动季将持续至九月底,主题演出、精品展演、展览展示、群众文化活动、文旅融合、展映展播、汇报演出、盟市联动8类75项精彩活动轮番上演、好戏不断。
6月29日,第十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开幕,19支乌兰牧骑1000多位演员,走进农村、社区进行惠民演出;7月1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草原音乐节开幕,7万人涌入草原,门票就是唱一句草原歌曲;同时,中国原生民歌节、内蒙古村歌嘹亮大赛等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餐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内蒙古全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文艺精品,不断擦亮乌兰牧骑这面旗帜,把文化的“种子”种进人们心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乌兰牧骑扎根群众
7月1日,参加乌兰牧骑艺术节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哈拉沁村开展惠民演出。“幸福中国一起走……”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欢快节奏传递乡村振兴、人民致富的喜悦之情,大家纷纷自发合唱。
紧接着,国家级非遗项目二人台《打金钱》熟悉的唱腔响起。台下,72岁的哈拉沁村村民张奶奶看得目不转睛,她的手掌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轻拍打膝盖。“好看!真好看!这《打金钱》啊,我从小看到大,看了几十年喽!可还是这么爱看,听着这腔调,看着这身段,就像是回到了年轻时候,挤在戏台子底下看戏的光景……”她忍不住感叹道。
1957年创建的乌兰牧骑,是内蒙古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一专多能、走村进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村,身穿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在演奏民族乐器。新华社发
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乌兰牧骑工作条例》,给编制、给待遇,稳定曾经流失的队伍。同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再出发系列活动。每支乌兰牧骑派23名创作骨干,深入苏木乡镇、嘎查村体验生活不少于两次,每次连续深入基层不少于15天。
“牧民们弯腰铺毛时后背的弧度,传递木槌时的眼神,都是我们模仿的原型,她们劳作时的汗水成了我们舞蹈的灵魂。”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舞蹈编导刘飞说。
科右前旗乌兰牧骑扎根群众创作的《擀毡记忆》,从基层获取灵感源泉。队员们深入牧区,与牧民同吃同住,全程记录传统手工技艺擀毡的弹毛、铺毛等完整流程,细致捕捉人们劳作时的体态、呼吸节奏与默契互动,并将这些群众生活的真实场景作为舞蹈根基。
“原来舞蹈能和琴声配合得这么妙!那些抖肩、踏足的动作,像在讲草原上的故事,让人看完想去了解更多民族文化。”现场群众张婷笑着说。
乌兰牧骑按照“不重复、广覆盖”的原则,重点选择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开展文艺演出、艺术辅导工作,特别是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各项活动每支小分队辅导不少于10次,各乌兰牧骑年内开展惠民演出不少于100场,被牧民赞誉为“玛乃乌兰牧骑”(“玛乃”是蒙古语,意为“我们的”)。
目前,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排练的歌舞剧《永远的乌兰牧骑》,不定期在全国巡演。1965年,乌兰牧骑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并首次在全国巡演,名扬四海。为了纪念这一美好时刻,今年内蒙古乌兰牧骑将重走巡演路。创新中的乌兰牧骑不断壮大,成为北疆文化的使者、草原红色文艺的轻骑兵。
文艺创作推陈出新
夏夜,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的儿童公园灯火通明。舞台中央,当漫瀚调悠扬的旋律响起,台下千余观众屏息凝神——他们早已习惯在这夏日夜晚,享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在每年夏日的“百日消夏”文化艺术季,准格尔旗乌兰牧骑都会为全旗百姓送上精彩的文化盛宴。

在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景区沉浸式剧场,演员表演实景剧《凤鸣九曲》。新华社发
“漫瀚调在准格尔旗家喻户晓,因歌词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深受大家喜爱,尤其即兴编词最是有趣。”散场后,观众王大爷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漫瀚调联唱《夸夸新时代》把新时代的成就与漫瀚调有机结合,创新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式形式。近年来,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创作的《同心记》等漫瀚剧成为内蒙古优秀展演剧目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试点项目。
“我们将新颖的漫瀚调小戏和平时打坐腔的曲子搬到了舞台上,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作品,同时也可以让漫瀚调传承下去。”准格尔旗乌兰牧骑队员黄玉荣说。
舞台灯光渐亮,马头琴的旋律如清泉漫过草原,先是低回婉转,像风吹过马鬃的轻响,继而愈发昂扬,带着骏马嘶鸣的壮阔。舞者们踏着琴声入场,裙摆随长调舒展如流云,足尖踏响节奏时,又似马蹄叩击大地……日前,科右前旗乌兰牧骑推出的新作品《马鬃琴声》震撼上演。
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我们创作该剧的主旨就是以马头琴的旋律为灵魂,通过蒙古族舞蹈的舒展与力量,将草原的辽阔、牧民的质朴与民族文化的厚重融入肢体语言。舞者的动作呼应琴声中迸发的生命力,既展现了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也传递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舞蹈编导王代琴说。
《北疆欢歌》将马头琴曲目《万马奔腾》与二胡曲目《战马奔腾》跨界融合,搭配无人机编队表演,打造“天空与草原的音乐诗画”。情景表演《黄河千鼓·绸舞山河》以千名舞者联动灯光秀,重现黄河流域民俗盛景。“六合同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精品展”,让人们在静静的历史长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当下的内蒙古文艺创作,把传统根脉与现代表达有机结合,呈现出推陈出新的蓬勃景象。流行音乐与民族元素相辅相成,传统意象与国际表达相互交融,破圈的组合与编排赋予经典更强的生命力。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文化“种子”撒向基层
6月27日,“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启幕。伴随着嘹亮村歌,兴和县精心打造的“艺绽北疆9+N”活动展、文艺大集等活动也同步举办。
走进文艺大集,剪纸、陶瓷、皮雕等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胡麻油、莜面、亚麻籽油等土特产纷纷入驻。“‘村歌嘹亮’大舞台引来了这么多外地游客,给当地企业带来了更多效益,让我们的农产品走得更广、更远。”当地一家农企负责人常泽平说。
为了在农村牧区种下文化“种子”,内蒙古启动实施“文化村长”工程。近日,悠扬动听的民族歌曲唱响草原,磅礴大气的草原之舞跃动枫林,空灵神秘的呼麦表演直击人心,一场“文化大餐”,让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草原上的农牧民大饱眼福。
“咱村的明星村长带‘新村长’回家了!”台下,村民尽情地挥舞着手中的闪光灯,热情迎接两位新持证上岗的“文化村长”。如今,已有呼斯楞、哈拉木吉、斯琴塔娜、白萨日娜等现场演出人员任“文化村长”。
再次归乡的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文化村长”呼斯楞说:“‘文化村长’是荣誉更是担当,我们将不断为科右中旗输送‘文化锦囊’,持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力量。”
“今天我一定是幸运儿,不仅要到了签名,还获得一次与‘文化村长’合唱歌曲《鸿雁》的机会!”从小就拥有艺术梦的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中心校的学生韩茹梦激动不已。
而在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文化村长”苏·阿尼斯也将草原孩子的文艺梦融进了自己的梦想,他将用心挑选的50套文房四宝免费赠予巴彦忙哈中心校,用笔墨搭建起文化传承的桥梁,让北疆文化种子在科右中旗校园生根发芽。
“自2022以来,科右中旗累计派出‘文化村长’98人,覆盖93个嘎查。”科右中旗文联主席达喜表示。
当前,内蒙古按照“月月有活动”思路,策划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北疆文化在群众中热起来。北疆文化活动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群众参与、多点互动和盟市联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明星百姓共享舞台。
无论是活动形式,还是演出地点,北疆文化活动用心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开放的舞台让更多人展现自我。(记者 高平 王潇 通讯员 马昕瑜)
【现场目击】
“文艺快递”,“包邮”到牧民家门口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深处,牧民其其格家的蒙古包前支起了一个简易舞台。他的小女儿萨仁发现这个“奇迹”,光着脚丫冲出了毡房。这个场景,正是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在牧区送演出的日常。这支被称为草原文艺轻骑兵的队伍,用他们特有的“文艺快递”方式,把欢乐“包邮”到每一个农牧户家门口。
“我们采用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乌兰牧骑联动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流动起来。”科右前旗乌兰牧骑队长巴雅尔介绍,今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乌兰牧骑月”主题活动。科右前旗乌兰牧骑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学·创·演”优秀作品展演活动。
“听说乌兰牧骑来了,我们全家放下手里的活儿就赶过来了!”牧民布和笑着告诉记者,每次演出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去年冬天那场演出,外面零下二十摄氏度,大家裹着棉被也要看!
乌兰牧骑年均下乡演出超100余场,年均服务农牧民3万余人次。而他们的节目单总是“量体裁衣”,在牧区,长调民歌和马头琴演奏是保留节目;到了农区,当下流行歌曲和舞蹈更受欢迎。队员满都拉说:“我们就像文艺‘外卖员’,观众点什么我们就演什么。”有一次在边境哨所,战士们想听摇滚,几个队员临时改编了草原歌曲,用马头琴演绎出了别样的激情。
这支队伍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的“售后服务”。演出结束后,队员们会留下来教牧民唱歌跳舞、帮农民排练秧歌。在察尔森镇、索伦镇、俄体镇等,他们辅导的乡村乌兰牧骑已经能独立演出了。他们笑着说:“乌兰牧骑送来的不是一场演出,而是一颗文艺的种子。”
“我们每年要穿坏三双马靴!但看到老乡们的笑脸,就觉得值了。”队员孟根达来展示着磨破的靴底笑道。他们踏出的每公里路程,都在缩短城乡文化差距,服务的每位群众,都在见证文化惠民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的蝶变。这支草原文艺轻骑兵,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让文艺的甘霖滋润着祖国北疆的每一寸土地。
本报记者 王潇 本报通讯员 王钰
【专家视点】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改革动能,提供强大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现代化,是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努力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扫平其发展障碍,是题中应有之义。
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信息化已融入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各个层面,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对延伸“文化+科技”产业链、持续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信息技术对从事文化生产行业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业者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开发越来越先进的科技产品,能够根据科技产品的特性创作出更多更具创意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科技本身也成了文化领域的劳动对象,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主要代表的新技术等各种劳动资料的创新和使用,在文化生产中日趋居于主体地位,并渗透到文化生产全过程。如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大量创作文化内容,VR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产业快速发展,都充分证明了科技能够赋能文化内容生产、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其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等内容,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创作更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与新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书籍、影视剧、微电影、美术作品、舞台艺术等文化产品,持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巩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具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与之相应的文化传播。通过弘扬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对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适应网络时代传播规律的形式展现能够体现中华文明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元素,向全世界更好展示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可以推动中国更好与世界对话,更加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简小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制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