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7月14日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慧玲)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内蒙古聚焦“保、育、繁、推、管”五篇文章,全力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目前,全区育苗基地面积达40万亩,苗木产量突破21亿株,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不仅能满足内蒙古自治区“三北”工程建设需要,还可辐射供应周边省区。
2025年初,内蒙古制定全年完成2000万亩以上的防沙治沙目标,任务艰巨。为保障种苗供应,内蒙古依托国有林场的土地资源和技术优势,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两大战区为重点,在全区布局建设了40处保障性苗圃,重点培育“三北”工程急需的柠条、梭梭、羊柴等乡土沙生灌木树种,并按照“就近育苗、就近使用”原则,推行“订单生产、定向培育”模式,充分发挥保障性苗圃补缺、托底、稳价的作用。
根据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需要,内蒙古及时引导和调整品种选育方向,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创新品种审定形式,实行成果奖励机制,重点推进抗性强的灌木树种、效益好的经济树种和附加值高的珍贵树种良种的选育步伐。目前,全区已审认定林木良种203个,基本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全覆盖。
依据生态区划和树种特性,内蒙古科学规划布局苗木繁育基地,在东部地区重点繁育油松、樟子松、水曲柳等珍贵树种和木本粮油树种,在中西部地区重点繁育柠条、梭梭、沙棘、枸杞等生态树种和经济林果树种。同时,积极引导育苗主体科学合理育苗,逐步形成以社会育苗为主体、保障性苗圃为补充的育苗格局。
聚焦“三北”工程重点区域,内蒙古狠抓种苗流通重要环节,抢抓质量监管关键节点,启动为期7个月的“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林草种苗质量监管“绿剑2025”行动,重点开展种苗质量抽检和生产经营企业“双随机”检查,通过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动,做到“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用种用苗质量监管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完成291个苗批和61个种批的抽检,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同时,建立种苗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周调度+周研判+周预警”方式,确保种苗市场秩序稳定和质优价稳供应,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高质量种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