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气象报】以“数智之盾”守护呼吸健康

  2025年7月16日,《中国气象报》第3版刊发题为《破解呼和浩特“花粉之困”——以“数智之盾”守护呼吸健康》的文章,报道了呼和浩特市气象局自7月1日起,启动花粉浓度监测预报信息每日滚动发布机制,市民可通过市气象局、市卫健委、市第一医院获取健康气象服务。早在今年4月,市气象局便深度应用“花粉浓度及健康影响格点化预报系统”,通过以观测为核心的气象服务破解市区“花粉之困”。

  报道全文如下:

  “未来三天仍是多雨天气,风力较小,天气条件不利于花粉扩散……春季花粉过敏患者现已进入安全期,也是最佳治疗期。”7月2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王薇获知市气象局发布的花粉信息后,立即敦促患有鼻炎的母亲前往医院治疗。

  花粉过敏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民季节性健康困扰,常致人鼻痒、鼻塞、喷嚏频发、流清涕,甚至咳嗽、喘憋等严重反应。自7月1日起,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启动花粉浓度监测预报信息每日滚动发布机制,市民可通过市气象局、市卫健委、市第一医院获取健康气象服务。早在今年4月,市气象局便深度应用“花粉浓度及健康影响格点化预报系统”,通过以观测为核心的气象服务破解市区“花粉之困”。

  气候变暖给花粉监测带来新挑战

  从2020年印发《自治区过敏性鼻炎综合防治方案(试行)》,到2023年“开展过敏性鼻炎综合防治”写入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过敏性鼻炎防控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气候变化也给花粉监测带来了新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使城区近5年花粉浓度显著递增,春季花粉期提前、秋季延长,秋季高发期从10余天增至20余天。”呼和浩特市气象局赛罕区气象局局长赵东凯介绍,传统花粉观测手段已难以满足精准防控需求。

  2020年4月,市气象局率先在全区搭建标准化监测网络,目前共布设10个基准监测点,覆盖城市公园、居民区集群及生态敏感区,实现4月1日至10月30日24小时不间断的全周期观测,为过敏性疾病防控提供基础信息。

  标准化建设与跨界融合双轮驱动

  保证花粉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市气象局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从观测人员规范化培训、数据质控,到标本图集编制、业务手册制定,确保每一组花粉数据可追溯、可验证,构建起全链条标准化的监测体系。

  依托京蒙协作模式,市气象局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建设“花粉浓度及健康影响格点化预报系统”,构建“3+5+5+1”预测模式,即未来3天花粉浓度趋势预测、5公里格点化精准预测、5级致敏等级标准以及通过公众号、融媒体平台当天发布精准触达公众,实现从宏观监测到精细服务的升级。

  “我们与气象部门紧密合作,将花粉浓度预报信息融入健康科普宣传。”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监测数据为医疗资源调配、过敏疾病预防和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健康服务到城市治理的气象智慧

  早在2020年,市气象局便开始探索花粉浓度观测服务业务,通过优化花粉染色剂配制方法,研究自动染色装置技术路线,改良花粉收集架,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性专利。2023年,全国气象系统首家花粉观测实验室建成;2024年,市气象局与市卫健委、市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联合研发权威花粉预报产品。

  花粉监测数据的价值,在社会治理层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花粉监测数据推动呼和浩特市政府启动大规模蒿草治理行动,实现了从气象观测到公共卫生治理的闭环响应,还将为政府调整树种规划、优化城市生态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从居民健康到城市园林规划,花粉监测中的气象智慧正突破传统业务边界,推动城市治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本报通讯员 李云逸 高菲 红英)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