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气象报】气象护航见证“绿进沙退”

  2025年7月16日,《中国气象报》第2版刊发题为《内蒙古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全线合龙 气象护航见证“绿进沙退”》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铺设完成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实现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工程全面合龙。该盟气象局通过加密监测与人工增雨助力生态治理,推动区域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报道全文如下:

  7月6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最后一个草方格的铺设完成,一条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全线闭合,标志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工程全面合龙。

  在这场关乎生态修复的攻坚战中,阿拉善盟气象局通过加密监测网络、开展人工增雨等助力生态治理,为沙漠锁边工程注入强劲动力,推动这片土地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织密监测网络筑牢生态“前沿哨所”

  精准治沙,监测先行。阿拉善盟气象局持续优化沙漠边缘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为三大沙漠锁边工程及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在关键区域建成35个气象观测站,其中包括4个有人值守站。这些“前沿哨所”全天候监测风速风向、土壤墒情、降水量、蒸发量等核心气象要素,为分析起沙机理、沙丘移动规律、局地微气候演变等提供第一手数据。

  面对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严苛环境,气象监测数据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2025年,阿拉善盟气象局将在监测薄弱区新建3个站点,进一步增加站网密度,强化覆盖代表性和数据连续性。

  与此同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阿拉善分中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高分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开展植被长势、沙丘移动速率监测,以及飞播造林生态效益评估等工作。

  从遥感监测图上可见,纵横交错的草方格沙障与梭梭等本土沙生植物构成的立体防沙体系,已将沙丘牢牢锁住——近10年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沙丘移动速率明显减缓,近20年阿左旗飞播区96.03%的区域(28.708万公顷)植被长势转好,形成了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贺兰山的飞播阻沙屏障。

  开展人工增雨激活空中“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是阿拉善生态治理的最大瓶颈,而人工增雨则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2024年,阿拉善盟首次运用飞机开展增雨作业。飞机搭载先进云微物理探测系统深入云层,实时探测水成物粒子特征,累计影响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有效缓解旱情。

  2025年,增雨作业模式再升级。阿拉善盟气象局与宁夏气象部门开展跨区域双机联合作业,同时引入无人机技术,形成增雨飞机与无人机的地空协同模式。无人机搭载云粒子探测系统、催化设备及光电吊舱,实现探测、播撒、监测一体化,将作业影响范围拓展至20万平方公里,显著提升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增雨作业带来的“甘霖”,正滋养着阿拉善的生态与民生。在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人工增雨与社会力量治沙紧密结合,阿拉善生态基金会4年多来投入170余万元,种植1100余亩胡杨林,形成防风固沙屏障。“这些胡杨长大后,对防风固沙、保护湿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查拉格尔嘎查党支部书记达来说。

  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郑赛技术示范区原本是一片荒漠,如今在人工增雨助力下已变为草原。即便今年4月遭遇13级大风,植被仍牢牢固住土壤,彰显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长期监测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森林覆盖率从建盟初期的2.96%提升至8.37%,草原植被覆盖度达23.2%,干涸湿地重现碧波,野生动植物数量回升,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平衡。(本报通讯员 李晓雪 杨可 徐永旺)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