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旅游旺季,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不少游客出行的首选,包头市石拐区石拐街道矿山记忆展厅成为一些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7月13日,走进石拐街道矿山记忆展厅,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气息与炽热的信仰力量。在展厅“矿山往事 浴血抗争”板块,一幅幅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照片、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文字,将大家带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10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三营奔袭石拐镇……”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大家仿佛亲眼看见了当年那热血沸腾的场景。
石拐镇位于包头市东北部,是大青山区最大的煤矿——石拐煤矿总部及其大发煤窑所在地。这里驻有伪蒙古军李守信骑兵师第一团,团部驻守在一个建有土围墙的大院里。1938年10月,在一个阴云密布、风雨交加的夜间,七一五团三营3个连分头摸进镇子,只见伪军团部的土围墙被雨水浸塌一个很大的豁口,九连便由此迅猛突进院子,未发一枪就把伪军团部解决了。伪团长刘振东在睡梦中做了俘虏。其他各连也同时发起攻击,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伪军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半小时后,战斗结束,三营俘敌300余名,打死打伤200余人,缴获长枪200多支、子弹数万发、马400多匹、电台1部。
战斗结束后,为争取伪军中立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七一五团团长王尚荣及时对被俘伪军进行了教育争取工作,连夜审讯了伪团长刘振东,教育其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本质,不要认贼作父,死心塌地当汉奸,即使马上回头抗日有困难,也应“身在曹营心在汉”,尽可能为国为民做点好事。刘振东听后痛哭流涕,表示要改恶从善,再不与八路军为敌。王尚荣接着向全体俘虏讲述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和对伪军的政策。伪军官兵听了个个感激涕零,表示要痛改前非。根据伪军的态度,三营决定将被俘人员全部释放,并将缴获的武器和军马归还他们,让他们带着枪马撤回包头。随后,三营留九连在石拐镇及附近开展群众工作,其余两个连撤向后脑包、德胜沟门一带活动,王尚荣则回到巴总窑子司令部,与李井泉司令员一起指挥绥西的战斗。
几天后,日寇从包头调动10余辆汽车和数辆坦克,满载着1000多名日伪军,向石拐镇围扑,因敌我兵力悬殊,而且东、西、南三面受敌,九连主力机警地从镇北撤出,进入山区。而在镇南土堡里担任警卫的一班13名战士负责掩护部队撤退。这个班的13名战士,个个久经沙场,机智勇敢,面对强敌的进攻,战士们沉着应战,集中火力打击侧翼的伪军。伪军死伤惨重畏缩不前,起身督战的日军军曹被战士们一枪击毙。日军见势,也不敢再往上冲,只是虚张声势,胡乱打枪。战斗到夜幕降临,全班战士换上缴获的日军服装,从镇西南伪军阵地突围归队。日寇在石拐镇一无所获,而八路军无一伤亡。石拐镇一战,八路军声震绥西,群众纷传:“八路军是神兵,来无踪,去无影,刀枪不入,穷苦人有救了!”
“石拐镇一战,是奠定绥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最后一战。此次战斗与伏击蜈蚣坝、奇袭陶思浩两次战斗共同奠定了大青山绥西抗日游击区的建立,八路军大青山支队自此在绥西地区站稳了脚跟,石拐地区亦成为绥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4日,从事地区文史研究工作近30年的石拐区档案史志馆张洪松对记者介绍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的我们更应铭记80年前那段浴血抗争的岁月,永远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今天看了很多抗战时期的历史,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和孩子,如今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要铭记那段历史,用奋斗向先烈致敬,更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带着女儿前来展厅参观的市民刘女士表示。回望历史,面向未来,激越而凝重的血液仍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流淌。(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吴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