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深度融入日常生活,那些顶着“XX新闻”“官方直播间”等名头招摇撞骗的假冒仿冒账号,正像一颗颗暗礁潜伏在数字海洋中。它们或伪装成权威声音混淆视听,或冒用正规身份牟取私利,既搅乱了信息传播的清朗秩序,也在悄悄侵蚀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石。近日,网信部门果断出手整治,依法查处3008个假冒仿冒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违规账号,精准打击网络乱象,守护网络清朗的空间。
这些“李鬼”账号的危害,早已渗透到日常点滴。仿冒新闻媒体的账号混在信息洪流里,让公众在海量信息中难辨真伪,也悄悄啃噬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冒用教育部门名头的账号,盯着考生家长的焦虑心理违规引流涉考业务,不仅误导了考生与家长,更往教育公平的基石上凿窟窿;就连“邮政精选”这类蹭品牌的带货账号,也借着公众对正规品牌的信任售卖商品,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往往维权无门,既损害了自身权益,也抹黑了正规品牌的信誉。可以说,这些账号就像附在网络肌体上的“毒瘤”,严重破坏网络生态,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此次整治行动打得准、打得狠。违规账号被关停,让虚假新闻媒体账号失去了兴风作浪的平台;假冒文旅账号被禁言、暂停营利权限,有效遏制了其误导公众的行为;对侵权带货账号的处理,则切实维护了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秩序。更关键的是,这一系列行动为平台治理明确了方向:在账号准入环节,注册审核不能走过场,要从源头把好关,不断筑牢虚假账号的“防火墙”;在监督机制层面,举报渠道要畅通,让公众成为网络监督的“千里眼”,共同凝聚群防群治的合力;在责任落实方面,自查自纠不能松懈,推动平台主动扛起守护网络生态的责任。
虽然彻底铲除这些“毒瘤”,绝非一次整治就能大功告成,仍需持续发力。首先,监管部门要保持高压态势,既要细化法律法规,明确假冒仿冒行为的界定标准与处罚尺度,持续提升执法精准性;同时要加强跨部门协作,与公安、市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让“李鬼”们无处遁形。其次,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技术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织密智能监测网,实时捕捉异常账号踪迹;管理上完善审核机制、不断提升审核专业性;制度上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限制已处置账号再次注册,形成闭环长效约束。另外,广大群众也要提升网络素养,多关注网络安全科普内容,学习识假辨假的本事,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遇到可疑账号及时举报,当好网络的“守护神”。
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清朗生态更容不得“李鬼”作祟。只要监管始终不松劲、平台坚决敢担当、公众积极齐参与,三方形成合力,就一定能让虚假账号无处遁形,让有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旋律,为数字时代稳稳撑起一片干净透亮的天空。( 刘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