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农民日报》第1版刊发了《“粮水矛盾”的内蒙古解法》的文章,报道了近年来,内蒙古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今年更是将节水行动列为全区六个行动之一,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全力推进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五节”集成节水措施。内蒙古将力争再新增节水能力2.7亿立方米,加快推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报道全文如下:

《农民日报》(2025年7月19日01版)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
内蒙古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2.3%,但水资源总量仅为51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可利用水资源量246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1%。农业是用水的大户,作为全国5个耕地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产粮与缺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内蒙古农业发展,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成为破局的关键。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是内蒙古党委、政府施政的重点。近年来,内蒙古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今年更是将节水行动列为全区六个行动之一,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全力推进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五节”集成节水措施。目前,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851万亩,应用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097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008。今年,内蒙古将力争再新增节水能力2.7亿立方米,加快推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水肥一体应用广“四化”协同出实招
盛夏时节,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宝力根花嘎查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田,只见一条条黑色的灌溉主管带宛如黑色长龙蜿蜒在田间。这些滴灌带能够在玉米生长、拔节、抽雄吐蕊、灌浆等阶段,及时精准地提供水分和养料。“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已在扎赉特旗的农作物种植中广泛应用,不仅实现了高效节水,还实现了对水肥进行精准调控。”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于长生介绍。
眼下,河套灌区的耕地进入浇灌高峰期。与以往“大水漫灌”不同的是,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广引黄滴灌,智能化测控一体闸门控制水量,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在智能化信息平台上实时查看流量、流速等,让村民能够了解自家地究竟用了多少水。
“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加强统一管理、发展引黄滴灌等措施,合作社成立以来平均每亩地节水100立方米以上,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合作社理事长、东地村党支部书记陈小军说。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现代农业技术当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实施农业节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内蒙古坚持把水肥一体化作为全区农业增产“一号工程”,出台的“田十一条”政策专门强调在高标准农田中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并印发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设立高效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创新“揭榜挂帅”专项课题;内蒙古农牧厅先后出台《推进全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全区形成了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水肥一体化同步跟到哪里;单产提升项目落到哪里,水肥一体化同步铺到哪里的“两同步”建设格局。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据测算,亩均增产150公斤、增收350元,节肥10%、节水30%、节工2个,推动了控药控膜,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内蒙古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林利龙介绍,不同类型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在全区广泛实现农业生产“两增三节”的效果。林利龙表示,在实施绿色高产高效、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科学施肥增效、规模经营主体单产提升、优质高效增粮等项目中,突出支持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连续2年依托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建设,创建节水增粮示范县20个。目前,全区粮食作物单产达到779.7斤/亩,较上年度增加24.2斤/亩,增幅3.2%。
内蒙古通过水肥一体化这把“密钥”实现粮食单产提升,为“中国饭碗”添上更多内蒙古粮。这背后,是多项措施的协同“出招”。
设计内容前置化。凡是具备水土资源条件的项目,将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作为第一顺位建设内容纳入设计,再根据水肥一体化不同模式的需求,配套设计田块整治、农田输配电等工程。2024年起,通辽市、赤峰市等盟市新建的水浇地高标准农田,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
资金投入优先化。一方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优先投入水肥一体化灌排工程,在落实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全区国债项目灌溉排水措施投入占比达到55%。另一方面,整合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产高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项目资金近30亿元,协同开展水肥一体化建设。
生产企业本土化。以全区3000万亩存量和年均300万亩增量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为依托,引进和培育67家成规模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量身定制”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就地生产、就地安装、就地使用、就地维护”。
“四良”措施集成化。构建“良法是核心、良种是关键、良机是支撑、良田是基础”的“四良融合”技术集成体系,实现“同种一块田、共收一吨粮”的技术集成效应。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团队,带动全区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超1300万亩,单位水资源生产能力提高28%。
据了解,到2027年,内蒙古力争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9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500万亩以上。
拧紧农业“节水阀” 算好农业“节水账”
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达到820.1亿斤,比上年增加28.5亿斤。在农业用水的“水龙头”也日益拧紧的背景下,同时保障了粮食连年丰收,2024年全区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0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用水量的60%,全国亩均用水最少。
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内蒙古也在仔细匡算着产粮和节水两本账。
以通辽市为例,通辽市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农业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90%以上,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地下水超采近7亿立方米。一面是水生态安全频频告急,一面是农业缺水“紧箍咒”越勒越紧,这样的水情,通辽的农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答案就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发力。
生产方式因节水而变。通过制定印发《通辽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政策给力,规模推进,通辽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多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61万亩,每年可节约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
种植结构因节水而变。今年全市优化种植结构,累计压减耗水量高的水稻、小麦等作物面积,大力推广玉米—大豆、玉米—杂粮杂豆等轮作面积,减少作物对灌溉水资源的消耗。同时,加快推广耐旱作物品种。
效益因节水而变。科左中旗在敖包苏木等三地建设了30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的村民孙铁旦逢人便夸浅埋滴灌好,他算了笔增收账:用上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每亩玉米节水100立方米以上,省水省工省电,一亩地还增产200斤、增收200元;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化肥量减少25%;大拖拉机下田,减少机械费用30元以上。
通辽首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探索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在反复比对、全面总结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类型的节水效果后,创新推广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技术之变为突破口,让农田灌溉不再“大水漫灌”。
有水遍地粮,无水遍地荒。为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内蒙古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解决“大水漫灌”问题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三年整合投入资金184亿元,新建高效节水工程600万亩、管灌改滴灌400万亩、黄河水澄清滴灌40万亩,配套黄河水直滤滴灌50万亩、集雨灌溉30万亩。其中,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约144亿元、单产提升项目资金9.5亿元、新增投入约30.5亿元。2023年以来,自治区开展“农业节水增效三年行动”,推进“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五节”综合集成节水措施,新增农业节水能力6.5亿立方米。
“不缺水”也要“精用水” 集成运用节水技术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部,宛若一颗“生态明珠”:全盟密布315条大小河流,流域面积广阔,水资源总量达4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达3181立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堪称塞外水乡。
水尽其用,“惜”水长流。尽管水资源丰富,但兴安盟人民深知节水的重要性。2024年,这里交出了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11%的成绩单,实现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覆盖。全盟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265万亩,覆盖八成耕地,黑土地在节水的同时,更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农业大盟,兴安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约九成,节水空间广阔。”兴安盟农牧局局长李振林说,今年全盟将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覆盖65万亩耕地,打造高标准节水示范区4个,实施管灌改滴灌改造提升30万亩,推广抗旱保水剂2.5万亩,压减高耗水作物5万亩,新增品种节水10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85万亩,新增节水能力0.72亿立方米,推进农业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河套地区引黄灌溉始于秦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年均蒸发量超2000毫米的巴彦淖尔市得以成为农业大市。当地年引黄河水约50亿立方米,其中90%以上用于农田灌溉,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成为当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秋浇春汇”是河套地区传统的灌溉方式,如何科学地用水,巴彦淖尔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五原县的仲生柱是当地农业专家,他介绍,随着河套地区整区域高标准农田试点的推进,大大降低了用水量,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后“秋浇”亩均用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原来用水量的1/4。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经营家庭农牧场的王勇告诉记者,他去年采用移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盐碱地上种植向日葵,代替了传统的大水漫灌和土壤施肥,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目前,移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在河套地区累计推广150万亩以上,成为当地农民节水减肥增产增收的“小巨人”。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却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贵的水得用在“刀刃”上。过去,农田灌溉基本都是“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内蒙古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与面积,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巴彦淖尔市农业节水增效一年“节出1/4个乌梁素海”;包头“引黄滴灌”取得节水节肥、清除泥沙、中和盐碱等多重效益……这些都足以说明,农业节水有很大潜力可挖。
同时,内蒙古综合施策科学压减“浇白地”用水量。内蒙古农牧厅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联合开展大水漫灌替代技术研究,印发了《防止“大水漫灌”合理开展“秋浇春汇”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河套地区增墒提墒保春播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解决“浇白地”等农业用水过量问题。如今在磴口县、兴和县、科尔沁区开展全域高效节水灌溉试点,从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改造提升灌溉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强化水价改革四个方面综合施策,力争2025年彻底解决“大水漫灌”问题。
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表示,目前,内蒙古农牧厅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组建农业节水专项技术研发团队,围绕灌溉方法、配套农艺、品种调整等方面开展专项试验示范,探索形成了大兴安岭沿麓区喷灌补灌、西辽河灌区浅埋滴灌、燕山丘陵区膜下滴灌、阴山北麓高垄滴灌、阴山南麓集雨补灌、河套灌区井黄双灌等6大区域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同时,先后与有关院士专家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高寒地区高效节水灌溉、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方面组建了院士合作团队。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行道有路,东风正来。在全面实施农业节水行动的道路上,内蒙古的脚步铿锵坚定。(记者 马晓刚 李昊)
制作:杨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