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内蒙古科创新赛道】兴安盟:玉米地“请”来赤眼蜂 绿色防控助增收

  近日,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十三马架子嘎查的玉米田上空,两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控下,沿着预设航线低空飞行,精准投放着一个个小球状物。这些球体内承载着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

  “我们应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已持续四年。今天计划投放约2200亩玉米田,完成后预计每亩可增产减损10%至12%。今年我们还首次尝试无人机投放赤眼蜂球,试验成功后,每亩还能节省约10元人工成本。”科右中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冯建军介绍道。

  与此同时,在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技人员正有序为种植户发放赤眼蜂卡。在详细讲解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原理、特点、方法及注意事项后,音德尔镇五家户村种粮大户丛大成第一时间进行了投放。“过去用农药防玉米螟,成本高还有药害。现在用赤眼蜂,既环保又省钱,成本降了不少。”丛大成满意地说。

  据兴安盟农牧局技术人员介绍,玉米螟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其钻蛀性危害让防控难度增大,防治不及时会直接导致玉米产量下降。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破坏其孵化特性,以此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这种“以虫治虫”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且更加环保、安全,能够长期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当前,我区正处于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强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十分重要。近年来,兴安盟特别重视植保防灾减损工作,持续统一推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是全区唯一一个拿出专项资金开展玉米螟统防统治的盟市。今年防治面积覆盖了一半以上的玉米种植地块,能够实现减损、提质提产、增收增效‘一减两提两增’效果,防治效果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自治区植保植检中心主任黄俊霞说。

  田间适时释放赤眼蜂是目前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技术。小小的一张蜂卡、一枚蜂球,背后是兴安盟连年“虫口夺粮”,通过绿色防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坚实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

  2024年,兴安盟实施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平均防效达65%以上,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50公斤,实现全盟减损增收粮食3.33亿公斤,减损增收6亿多元,减少农药使用量200.1吨,小农户满意度达98%。今年,兴安盟实施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术面积达667万亩,投入补助资金达2000万元,持续提升种植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水平,推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术广泛落地。

  “绿色防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眼下,兴安盟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以病虫害防治为主的重要田间管理阶段,我们利用好政策优势、项目优势和本地经营主体的优势,调动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全面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将紧密关注天气变化,盯紧粮食主产区的病虫害防治、发生规律,及时调动植保力量,打好‘虫口夺粮’的粮食保卫战,确保粮食生产实现丰收。”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金锁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刘也)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