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文化报】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2025年7月31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刊发题为《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的文章,报道了2025年内蒙古乌兰牧骑月活动以“红色轻骑耀北疆”为主题,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承办。活动覆盖全区12个盟市,实现了全覆盖和惠民性,充分彰显了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时代风采。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7月31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

  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红色情愫——内蒙古二〇二五年全区乌兰牧骑月活动综述

  乌兰牧骑月活动期间的基层演出

  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联合组成的演出队伍走进武警锡林郭勒支队西乌珠穆沁旗中队,在《美丽的乌珠穆沁》的歌声中拉开了“红色轻骑耀北疆”——2025年全区乌兰牧骑月活动的序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加盟,更使序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月活动是全区75支乌兰牧骑继承乌兰牧骑传统、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创新乌兰牧骑服务的社会实践。

  2025年全区乌兰牧骑月活动以“红色轻骑耀北疆”为主题,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承办。活动覆盖全区12个盟市,实现了全覆盖和惠民性,充分彰显了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时代风采。

  创新形式,三级联动

  6月17日上午,在武警锡林郭勒支队西乌珠穆沁旗中队驻地,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联合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共同为驻地的人民子弟兵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各支乌兰牧骑带着最新创作成果,通过歌舞、器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乌兰牧骑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也标志着“红色轻骑耀北疆”乌兰牧骑月活动正式开始。

  这种三级联动的方式切实将“学·创·演”工作落到实处,不仅创新了活动启动形式,也体现了乌兰牧骑的团队协作精神。三级联动慰问演出作为活动的开端,既服务了基层官兵,又为整个乌兰牧骑月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北疆大地上高高飘扬。

  精品创作与惠民服务并重

  乌兰牧骑月活动不仅是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也是一次次深入基层的采风创作过程。全区乌兰牧骑队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鲜活的创作素材,创作了100多部(首)具有浓郁北疆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北疆大地的火热生活,反映了各族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生活,展现了乌兰牧骑队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

  为纪念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与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在乌兰牧骑月活动期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演,演出25场次,通过新颖的艺术形式,让观众深入了解乌兰牧骑的光辉历程与精神内涵。

  活动期间,全区各乌兰牧骑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服务1168场次,惠及观众106.5万人次。这些演出服务活动覆盖农村牧区、边防哨所、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景区等各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分散式启动、全覆盖惠民”的原则,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活动期间举办了全区乌兰牧骑队长线上培训班。培训班聚焦院团管理、院团改革、市场运营等内容,切实提升全区乌兰牧骑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各乌兰牧骑推进绩效激励、人才流动等内部改革以及增强创作演出内生动力、提升队伍的综合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服务大局彰显担当

  各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活动,覆盖了各族群众聚居区,精彩的演出和互动有效促进了祖国北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了民族团结主旋律。乌兰牧骑月活动期间,各乌兰牧骑积极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助力守边固防活动,为戍边官兵送去温暖与关怀,进一步加深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各乌兰牧骑走进军营、边防哨所,开展文艺演出、艺术辅导以及合作共建活动上百场次,创作守边固防题材作品近20部(首),丰富了官兵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凝聚军民共筑北疆安全屏障的精神力量。

  各乌兰牧骑利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和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直播、录播、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宣传推广乌兰牧骑月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提升了北疆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乌兰牧骑这一“红色文艺轻骑兵”,也让北疆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各乌兰牧骑也通过总结活动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和改革重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内部活力,提升创作能力,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让北疆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让基层各族群众共享优质的文化发展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在此次乌兰牧骑月活动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全区乌兰牧骑将优质的北疆文化资源直接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扩大了北疆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实际行动为擦亮北疆文化品牌贡献乌兰牧骑的磅礴力量,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北疆大地上高高飘扬。(朱洪坤)

  沉下来就有戏

  乌兰牧骑月活动期间的基层演出

  汽笛声响起,一列来自1965年的绿皮“火车”缓缓驶来,搭载着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开启首次全国巡演之旅,也带领观众们漫步时空,回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往昔岁月。

  6月17日,为纪念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联合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剧场首演。这不仅是一次专业院团回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创新实践,更是乌兰牧骑六十载坚守初心、扎根人民的生动画面。

  沉入历史的褶皱

  托起滚烫的承诺

  “沉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制作人、导演乔轲表示,创作的初心是让演员和观众一同“走进”历史,“我们想让尘封的历史档案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当代艺术,让观众真正理解乌兰牧骑对人民的承诺。”乔轲说。

  这份承诺的核心,就是“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60年前,40名乌兰牧骑队员从呼和浩特市出发,历时7个月,跋涉逾10万公里,足迹遍及27个省区市,演出近600场。他们穿越荒野戈壁、雪域高原,深情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一行行“为人民服务”的足迹,践行了一代代乌兰牧骑传承至今的初心。

  如何让这段红色历史鲜活起来,让主旋律故事真正走入当代观众的心里?创作团队选择以创新破题,打破舞台“第四堵墙”,将剧场切割成多个流动性空间。观众不再是静坐的旁观者,而是随情节推进出现在火车站、江南水乡、革命老区和西藏高原哨所,在与剧中人物同行的一个多小时的旅程里,成为历史的“亲历者”。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介绍,剧中场景全部提炼自当年巡演的真实故事。为了做到对历史的忠实还原,主创团队历时2个月走访老一代队员,深度挖掘巡演途中的感人瞬间,为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邢力莉说:“我们力图将这份感动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创作者进行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探索,必须在人民性中寻找答案。真实,是现实主义美学的追求,而人民性,正是戏剧这面镜子所映照出的时代光芒。”

  从“不理解”到“扛起旗”

  剧中少年额尔登的转变,是理解乌兰牧骑精神传承的关键钥匙。作为老队员的儿子,他带着父亲的期望加入巡演队。起初,额尔登不理解父亲“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的信念,也曾因儿时父亲忙于基层演出缺少陪伴而有怨言。最终,他在巡演中历练成长,接过了父辈手中“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额尔登的成长,反映了新一代队员理解并传承父辈精神的过程。连接个人小家与集体事业的桥梁,正是那份朴素而滚烫的初心。

  “少年把光阴谱长歌,岁月一甲子落新河”,正如该剧主题曲《传旗》所唱,《乌兰牧骑》不止于讲述彼时乌兰牧骑队伍中的“少年”故事,也呈现了60年来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服务人民的缩影。

  剧中所有角色均由现任乌兰牧骑队员出演。这既是对第一代前辈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更是当代队员用戏剧艺术展开的一次深情对话与自我淬炼。他们在追寻父辈足迹的过程中,坚定信仰、汲取力量,弘扬传统、赓续血脉,激励新时代队员锤炼政治品格、强化文艺担当,持续深化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的实践——这正是乌兰牧骑精神生生不息的时代回响。

  沉下去,才有真共鸣

  《乌兰牧骑》剧照

  “这部剧的魅力,在于观众的亲身参与和情感互动能强烈激发集体共鸣。” 艺术评论家李树榕指出,《乌兰牧骑》通过沉浸式生动还原故事,将人、景、情融为一体,构建真实的共鸣场域,让宏大主题精准抵达心灵。

  在剧中赴江南演出这一情节中,乌兰牧骑队员与当地艺术家用羊皮鼓、马头琴、扬琴、小提琴共奏江苏民歌《茉莉花》,草原的悠扬与江南的婉约和谐相融。“这就是乌兰牧骑全国巡演的意义,不仅是给大江南北的人民群众送欢乐、送文明,传递党中央的关怀和声音,更是对民族团结的生动呈现。”李树榕表示,这一情节的设置既推动观众对剧情深入思考,也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呈现与新时代表达。

  精准的刻画让共鸣跨越代际。演出结束后,观众萨日娜向记者讲述,当她为额尔登艰难插旗落泪时,一同观演的孩子竟也扭过头来对她说出“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的台词。这让原本体验演艺新形式的母子俩,意外收获了深刻的精神教育。“我的孩子只有5岁,她或许不懂信仰,但她记住了这句誓言,明白了承诺的重量。”萨日娜说。

  “沉下来”,既是乌兰牧骑矢志不渝将高质量演出送达人民身边的坚守,也是通过艺术让观众“沉”入历史深处、共情那份永不褪色的承诺。

  60年前的火车汽笛声犹在耳畔,与今日的创新探索交织回响。当剧中额尔登接过红旗,剧场里无数年轻的“额尔登”已将“为人民而歌,永不停歇”的誓言写入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创新实践中……

  (王添艺)

  戏剧“三融合”的新境界——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

  1859年,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一文中提出戏剧“三融合”论断: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三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戏剧美学思想的经典学说,不仅指出了德国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世界性的戏剧美学标准,迄今仍然不失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乌兰牧骑》剧照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和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共同出品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以全新的呈现方式讲述乌兰牧骑人的故事,在新时代戏剧叙事语境中展现了戏剧“三融合”的新境界,即历史情境与当下视角的密切融合、舞台与观众席的高度融合、演员体验与观众体验的双重融合。

  1965年6月11日是乌兰牧骑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那一天,按照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同志事先安排,3支乌兰牧骑代表队从北京出发,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历时7个多月,行程10余万公里,足迹遍布27个省区市,乌兰牧骑这个名称从此叫响全国。乌兰牧骑巡演宛若一阵红色旋风涤荡神州,受乌兰牧骑的影响,全国有16个省区市相继建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轻骑队,全国各战线涌现出许多乌兰牧骑式的便民服务队。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首演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再现了60年前那段光辉历史,赋予文字和图像记忆以鲜活的生命,带着人们重温乌兰牧骑历史,让更多人现场领悟乌兰牧骑人的精神境界。沉浸式《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意义不只在戏剧方面,它是对那段不该忘却的历史的纪念,更是对乌兰牧骑精神的生动传递。

  《乌兰牧骑》由额尔敦爷爷和一位大学生的对话开场,他们作为全剧的引领人或讲述人,以当代青年人与老一辈乌兰牧骑人对话作为叙事线索,交织过去与现在,建构起“我”与“你”、“我”与“大家”多维度互动的戏剧时空,一老一小的隔辈交流碰撞形成了该剧历史情境与当下视角密切融合的戏剧场域。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入的主题立意,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当年的额尔敦刚从艺校毕业,被父亲逼迫加入乌兰牧骑、加入巡演队伍中,起初他对乌兰牧骑有着各种不解。巡演征途是额尔敦的心路历程,一路上发生的事情和遇到的人,使他最终理解了乌兰牧骑的意义:人民是乌兰牧骑的根基,乌兰牧骑人是平凡的也是光荣的,从而坚定了当好乌兰牧骑队员的决心。额尔敦爷爷的回溯让大学生明白了乌兰牧骑人信念和坚守的含义,“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对人民的誓言”。这些话在她心里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剧中的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那日苏,与额尔敦同时巡演的巴图、托亚、李燕、李建国等人物,戏份不同,但都可以称得上是乌兰牧骑的典型形象。

  近年兴起的沉浸式戏剧,不仅彻底打破了传统戏剧隐形的第四堵墙,同时拆除了舞台与观众席的隔离带,解构了舞台的三堵墙。《乌兰牧骑》以全新思维方式,在剧场后台创建了一个演员与观众全方位同处的戏剧场域,在乌兰牧骑“学·创·演”中作出了有益尝试。它没有台上、台下之分,演员和观众的分别不明显,实现了舞台与观众席无界限的高度融合。沉浸式表演中,演员松弛自然,人物台词以交谈口吻来表现,形体动作不夸张不做作。观众基本在行走中观赏,看戏的过程参与到戏剧情境中,既是现实中的观看者,也是当年乌兰牧骑巡演的观众群体,既可以当做剧外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剧中的群众角色。观众的观赏与演员的表演共同完成了这部剧的演出。沉浸式戏剧虽然不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的发明,但这种形式的合理运用,很好地契合了乌兰牧骑经常采用的演出方式。鲜有剧场和舞台,少有台上台下之分,“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是老一代乌兰牧骑人演出生涯的深刻记忆,也是现在乌兰牧骑下乡惠民演出的常态。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看似新鲜的呈现方式,实则回归了乌兰牧骑的本真,特别具有乌兰牧骑气质。

  《乌兰牧骑》的沉浸式叙事,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演员和观众的体验,两方面的体验达到双重融合。作为演员,塑造角色形象首先必须全身心体验人物,带着真实的感情投入规定情境。进入全方位沉浸式场域的观众,视听感受带动了全身心体验,呼吸脉搏、嗅觉味觉等感官都能够参与其中,观众闻得到演员汗水的味道,共同的行走体会到巡演路上的喜悦新奇和疲惫艰险,雪域高原缺氧的情状让在场人确有呼吸紧张的感觉,剧中人恋爱的情绪让年轻观众一脸的喜悦或羞涩。《乌兰牧骑》能让观众兴奋并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进而让大家感动,之后不断回味,的确实现了沉浸式戏剧双重体验的最佳效应。

  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是乌兰牧骑艺术创作守正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值得将它作为乌兰牧骑的品牌剧目继续打造提升。希望将来以此剧为基础,继续延伸乌兰牧骑的故事,将乌兰牧骑这一红色文化品牌以沉浸式戏剧的形式做精做大,吸引全国游客把《乌兰牧骑》作为内蒙古之行必看的剧目。(高明霞)

  制作:闫鹏宇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