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记者走进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该法院执行局的法官正忙着整理刚立案的执行案卷。“近日,我们法院成功执结一起涉及500余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这是我们法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的司法实践典型案例。”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冯瑞平说。
据介绍,河南某公司与内蒙古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判决生效后,作为被执行人的内蒙古某公司未及时履行付款义务,于是申请人申请了强制执行。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在深入了解案情后发现,被执行人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因短期经营困难导致资金链紧张无法还款。如果法院机械采取查封、冻结等强制措施,企业就会陷入更深困境,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为避免“办一个案件,垮掉一个企业”,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耐心释法明理,劝解双方互谅互让。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申请人自愿放弃部分款项,被执行人只需支付400余万元。
“这一处理方式既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又为被执行企业争取了生存空间,实现了双方企业的共赢。”冯瑞平说。
近年来,阿拉善盟聚焦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制度创新为基石、司法护航为利刃、执法监督为盾牌、法律服务为纽带,构建起“四位一体”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体系,以法治“硬举措”持续优化营商“软环境”,为该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阿拉善盟检察分院与工商联创新构建“司法+工商联”协同服务体系,通过组织企业参观司法机关、开展专题法律讲座、召开精准对接座谈会等多元化形式,推动司法服务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同时,编制公布全盟行政执法主体310个,55个部门完成行政执法和涉企检查“两张清单”编制,并通过“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今年已对340家企业开展联合检查43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集成化监管,有效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对企业的干扰。
从司法护航显温度、柔性执法解企忧为要点,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为涉企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调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五优先”机制,近3年来,共审结涉企案件10520件,受理涉企执行案件3852件,为800余家企业执行到位18.43亿余元,有力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阿拉善左旗人民检察院将庭审现场变为“警示课堂”,邀请企业代表观摩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以“身边案”警醒“身边人”;阿拉善高新区公安分局推行“护航警官”制度,设立78个警企联防工作室,构建“服务、防控、打击”三位一体的平安保障网,处置化解涉企矛盾纠纷33起,为企业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为了织密执法监督网,形成社会共治提质效的新局面,该盟构建“监督+整改”的闭环执法监督体系,选聘214名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设立38家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通过“伴随式”监督和12345热线工单,梳理查摆乱检查、执法不规范等问题54条。针对发现问题紧盯整改,及时制发行政复议决定书、行政执法监督督办函,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完整链条,切实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与此同时,该盟还以法律服务全覆盖精准助企纾困,着力打造了“全链条、零距离”法律服务矩阵。该盟公证机构推出9项减证便民措施,实现84项公证事项“最多跑一次”,累计办理涉企公证105件;该盟律师行业组建“助企公益法律咨询”志愿服务团,与111家企业签订法律服务协议,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28次;额济纳旗司法局成立“口岸枫桥调解队”,创新推行随时、及时、适时、限时、延时的“五时工作法”,自2023年2月成立以来,累计调解纠纷125起,涉案金额达4766万元,为企业节省诉讼成本约400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助推了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法治‘硬举措’,持续优化了阿拉善的营商‘软环境’,为全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打造出了让企业安心投资、专心创业、舒心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阿拉善盟委全面依法治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盟司法局局长李军红说。(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宏章 通讯员 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