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1263”联动机制助力兴安盟防汛工作精准高效

  入汛以来,多轮强降雨过程接踵而至,兴安盟防汛形势严峻复杂。截至7月底,兴安盟平均降水量达296.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1%。兴安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兴安盟防汛办)以“七下八上”关键期为重点,创新建立“1263”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组织多部门迅速行动,打出防汛“组合拳”,通过健全机制、精准预警、严抓落实,多维度构建全链条防御体系,筑牢夏季防汛安全屏障。

  “1263”机制即:提前12小时将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预报至旗县市,提前6小时、3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苏木乡镇。并通过微信、短信、气象“12379”等渠道直达防汛责任人,实现“早预警、早响应”。同步建立四级联动防范应对机制,针对不同预报时长和预警级别,分级明确盟、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责任单位的会商研判、调度检查、隐患排查、转移避险等具体措施,实现“预报—预警—响应—处置”闭环管理。同时,明确气象、水利等部门“叫应”责任,规范点对点调度流程。

  在“1263”机制牵引下,防汛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兴安盟防汛办提前印发工作要点,调整组织机构,公布各级防汛责任人名单,明确各级领导“包保”责任和337处风险点位责任人,围绕“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理”五个关键环节,确保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而防汛措施的落地见效,离不开严格值守与高效调度。兴安盟防汛办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累计上报各类信息120条,确保汛情、险情第一时间处置。建立“六问”调度机制,针对旗县市、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从预警接收、汛情灾情、响应措施、责任落实、人员转移等方面细化调度内容,推动防汛工作精准高效落地,形成责任闭环。

  精准预警是防汛工作的重要一环。入汛以来,兴安盟防汛办组织开展防汛会商52次,精准预测区域性暴雨过程5次,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发布预警信息1.37万条,预警信息直达嘎查村,覆盖率达98%以上。依托预警信息,全盟防汛工作也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对9类灾害类别337处防汛风险点位开展全面摸排,各行业部门协同发力,针对发现的104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形成“拉网式排查、清单化整治、动态化销号”的闭环机制。

  除了精准预警和主动防控,应急准备也在持续加强。全盟组建62支共2873人的抢险队伍,储备编织袋、铅丝、排涝水泵等84类防汛物资,同时开展山洪灾害防御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防汛工作在实战中得到了有效检验,“1263”机制有效发挥作用。7月18日至19日、28日至29日两次强降雨过程中,兴安盟防汛办及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点对点发出具体措施要求。旗、乡、村三级责任人赴一线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年初以来,累计妥善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65人,无人员伤亡。

  在做好各项防御工作的同时,提升群众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也至关重要。盟旗两级防汛办及成员单位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为载体,开展线下宣传72场次、线上宣传105次,发放手册13.5万份,发布预警信息152次。(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孙新宇)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