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妇女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北疆大地“点绿成金”的生态密码

  2025年8月13日,《中国妇女报》第1版刊发题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北疆大地“点绿成金”的生态密码》的文章,报道了“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深入内蒙古大地,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新能源产业与防沙治沙工程交织共生,奏响了一曲令人振奋的“点绿成金”协奏曲。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8月13日《中国妇女报》第1版

  8月的内蒙古,天空辽远澄澈,大地色彩斑斓。

  曾是荒滩一片的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万亩草原,如今绿意绵延,牛羊悠然点缀其间;在库布齐沙漠边缘的达拉特旗,成片的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海洋铺向远方;阿拉善左旗的梭梭林迎风挺立,将流沙牢牢锁住,守护着牧民的安宁……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深入内蒙古大地,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新能源产业与防沙治沙工程交织共生,奏响了一曲令人振奋的“点绿成金”协奏曲。

  绿进沙退:沙海中的生命突围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敕勒川草原见证了“青城”的岁月更迭,这片曾被写入古老歌谣的土地,在时光流逝中一度饱受风沙侵蚀。

  “我在呼市生活了30多年,过去每当有外地人说要来呼和浩特看草原,我就很为难,因为呼市周边就没有像样的草原,一般都是带客人到100多公里外的四子王旗。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把市区东北部大青山前坡一片荒漠之地打造成了呼和塔拉敕勒川万亩草原,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打卡点。”家住赛罕区巨海城的市民娜仁花对记者说。

  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副局长郝利忠介绍,敕勒川生态草原整体占地3万亩,是一个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国际性休闲度假综合体,也是距离城区最近的自然生态草原。

  “敕勒川生态草原主要以种植天然牧草为主,包含蒙古冰草、草木樨等40余种天然牧草。目前,有30多种动物。”全国三八红旗手、蒙草集团研发总监邢旗告诉记者,敕勒川生态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协同形成市区北部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沙治沙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三季有花、四季有韵的草原景观塑造,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城市景观的深度融合,成为首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对比敕勒川草原今昔,十几年前的不毛之地已然变成绿波荡漾,野花星星点点,铺展在呼和浩特城边的绿色锦缎。

  绿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内蒙古沙海中坚定推进。

  蓝色矩阵:风光赋能的新生力量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登高远眺,国家电投“骏马”光伏电站的太阳能板阵列,在阳光照射下泛起粼粼波光,仿佛一片静谧而充满力量的人造之海。

  这片由近200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方阵,不仅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更在光伏板下悄然孕育着绿色的希望。光伏板间隙,耐阴的苜蓿等牧草郁郁葱葱,为当地牧业提供了宝贵的饲草补充。

  达拉特旗能源局能源综合保障中心主任李凯介绍说,这里运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板外养殖模式,实现了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叠加,对改善内蒙古自治区能源供给结构和推进库布齐沙漠荒漠化生态治理,贡献了“达拉特方案”,实现了“生态绿”与“光伏蓝”协同发展。

  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铁牛告诉记者,内蒙古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种草3.67亿亩、防沙治沙1.85亿亩,规模居全国第一。经过不懈努力,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的和谐路径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动员令后,内蒙古坚定自觉当主攻、打头阵,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战果,两年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4500余万亩,居全国首位。

  在阿拉善左旗的梭梭林深处,记者见到了茫来嘎查党支部委员、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王刚。大学毕业后,王刚了解到在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带动下,茫来嘎查开始种植梭梭,当时就决定加入种植大军。“在这里搞种植,不仅每年有草原奖励补助资金和公益林补贴,还能通过种植肉苁蓉,拓宽增收渠道,肉苁蓉行情好的时候,一年可以挣五六万元。”王刚说。

  如今,肉苁蓉正成为阿拉善牧民增收的“绿色银行”。阿拉善左旗林草局高级工程师刘宏义介绍,梭梭林具有耐旱、防风固沙的作用,经济价值也很高。目前,全旗累计人工接种肉苁蓉66.78万亩,年产量约4000吨,接种锁阳20万亩,年产量约4000吨。阿拉善已初步形成沙地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新路径。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图塔采煤沉陷区,这里的天骄绿能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集体入股、农牧民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鼓励当地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入股等方式,与光伏项目区建立利益联结,在项目区发展板下经济,建立板下饲草基地,配套建设万头牛养殖基地,以企业化的模式发展草畜一体化农牧产业,让“农民”变“股民”,让“荒山荒地”成为共同致富的“金山银山”。经测算,除获取土地流转费外,光伏项目可固定为巴图塔村5个社450余户约1200名农牧民,每人每年增收近千元。

  站在观光塔上极目远眺,光伏板如蓝色湖泊在沙海中泛起涟漪,纵横交错的草方格与成片的梭梭林将流动的沙丘牢牢缚住。内蒙古,这片曾经被风沙主宰的苍茫大地,已巍然矗立起一座横亘北疆、守护山河的绿色长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制作:毛舒雅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