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新华社】“活力中国调研行”感受内蒙古绿色转型脉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见证内蒙古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在绿色转型中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山水“焕新”:生态治理绘就新画卷

  2024年,我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25%。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我国。数据显示,我国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

  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我国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各地立足全局,坚持系统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人心。

  这是2025年6月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拍摄的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流域景色,当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边缘的黑赖沟孔兑(孔兑蒙古语意为山洪沟),过去不断向黄河输送大量泥沙,如今东西两岸,沙障锁住流沙,沙柳迎风挺立,退化草地与灌木林重焕生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办公室主任刘平说:“治理切断了沙漠蔓延路径,缓解了泥沙入黄压力。”

  风光“赋能”:低碳发展拥抱新机遇

  沙漠深处,一排排光伏板组成浩瀚的蓝色“海洋”;广袤草原上,一台台巨大风机巍然耸立……在内蒙古,记者一次次被壮观的场景所震撼。

  作为能源大区,内蒙古一度因传统能源比重较高,成为能耗和碳排放“大户”。近些年,当地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借助充足的风光资源,实现新能源快速发展。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

  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数据显示,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这是2025年9月10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表示,内蒙古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紧紧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为突破,通过设备更新、科技突破、工艺优化,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与碳排放,持续迸发出新活力。

  绿意“生金”:科技创新打造新优势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创新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生态”的同时又“富口袋”。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林示范基地宗别立镇区域,43万亩梭梭林紧紧锁住黄沙,将沙海染成绿海。梭梭林下,它的“黄金搭档”——5.8万亩肉苁蓉正在沙子里茁壮生长。

  “绿色防护屏障有力阻挡了黄沙入侵黄河‘几字弯’。梭梭林不仅改善沙区生态,下面的肉苁蓉更促进农牧民增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铁牛介绍,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碳汇交易额突破3300万元。

  从西北大漠的光伏基地,到东南沿海的绿色工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宽,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