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农民日报》第6版刊发题为《让牛产业真正“牛”起来——访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委书记韩志业》的文章,报道了为充分展现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推介产业园鲜活做法和宝贵经验,《农民日报》推出“县委书记谈园区”专题报道,其中对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委书记韩志业进行了专访。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9月13日《农民日报》第6版
编者按:2017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目前已批准建设了400个。几年来,各产业园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挺膺担当、奋楫笃行,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探索实践,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力、模式带动力、社会影响力,初步构建起以强园推动强县建设、强县服务强国目标格局,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充分展现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推介产业园鲜活做法和宝贵经验,本版推出第二期“县委书记谈园区”专题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发展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从20世纪80年代起,旗委、旗政府就确定了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推动奶牛、肉牛“两牛”养殖产业稳步发展。
2023年,杭锦后旗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奶牛、肉牛为主导产业,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产业园建设以来,我们强化顶层设计,将饲草保障、养殖升级、加工延伸、科技赋能、联农共享等关键环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效能。”杭锦后旗委书记韩志业说。目前,园区奶牛存栏量稳定在7.1万头左右,年产鲜奶保持在39万吨左右。
产业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创新园区一体管理、项目一体招商、土地一体流转、资源一体整合、智力一体引进、产业一体发展“六位一体”运行管理体制,通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基地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园全链条优势。2024年产业园总产值达105.53亿元,同比增加49.9%;2024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4万元,同比增加6.25%。同时,撬动社会投资18亿元,推动形成带状分布、链式发展的产业格局。
依托产业园建设,全旗聚焦饲草料基地建设,大面积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带动全旗饲草标准化种植达30万亩。全旗玉米亩产由过去的850公斤稳步提升至1000公斤以上,青贮玉米亩产由过去的4.5吨增加到5吨,而亩均化肥施用量减少了10~20公斤,亩均用水量由450立方米降至350立方米。
在奶牛养殖环节,以统一设计理念、统一饲养规范、统一疫病防控、统一大数据管理“四统一”方式,建成标准化奶牛场16家,成为伊利集团重要的奶源供应基地。园区建成的“两牛”大数据平台集数智化牧场管理、精准饲喂、科技服务等核心模块于一体,为养殖户、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中央厨房”配备精准饲喂系统,通过预处理、精准配料等程序,根据奶牛不同成长阶段按需定制“营养餐”。针对肉牛养殖,产业园出台新建标准化圈舍、品种改良等补贴政策,改变过去肉牛小而散的饲养模式,带动全旗肉牛规模化养殖场达到45家,年出栏量从5.8万头增加到8万头。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为破解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瓶颈,产业园新建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厂,开发出奶粉、奶酪、干酪素、奶油、酸奶等十几种深加工产品;肉牛精深加工厂实现了从“卖活牛”到精细分割加工的转型,产品覆盖冷鲜肉、高端部位肉、牛肉干、牛肉酱等多个品类,成功补齐肉牛产业的下游短板,推动每头牛利润从500元提高到1500元。
“在产业园种好草、养好牛、加工好产品的引领带动下,全旗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生产效益实现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韩志业说,产业园搭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引育各类专业人才150余人,研发引进农牧业新产品新技术20个,实现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赛科星牧业采用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移植技术,实现高产奶牛快速“克隆”,且母犊率高达95%。
旗委、旗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协调青贮贷,给予奶牛养殖户支持,全旗奶业稳中向好,从最低谷的每公斤牛奶0.8元已经上涨到3.7元,奶业基本盘稳定,形势基本好转。韩志业介绍,奶牛智慧化养殖较传统模式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年效益提升1700万元,奶牛日均产奶量已从过去的32公斤跃升至40公斤以上。目前,全旗日处理鲜奶能力从过去的580吨大幅提升至1800吨,解决了本地优质鲜奶无法全部就地加工的难题,实现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酪”的全链条增值,仅运输环节年可节约成本2674.5万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祁倩倩)
制作:杨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