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5年8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结项情况,呼伦贝尔学院蒙古学学院教授包艳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蒙古语形容词语义搭配研究》(批准号:21BYY174)顺利通过结项评审,以扎实的研究基础、创新的学术视角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评“优秀”等级,证书号为20252777,为我国蒙古语语言资源建设贡献了重要学术力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其结项评审标准严格,“优秀”等级更是对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高度认可。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示信息,2025年8月共审核453项年度项目结项申请,经专家评审仅有322个项目准予结项,其中仅55项获评“优秀”等级。包艳花主持的项目能够在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其研究成果的过硬质量与突出价值。

据悉,包艳花团队围绕“现代蒙古语形容词语义搭配”这一核心课题展开系统研究,最终形成《现代蒙古语形容词语义搭配知识库》与《现代蒙古语形容词语义研究》两项重要成果。前者构建了规范、全面的蒙古语形容词语义搭配数据体系,为蒙古语语言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撑;后者则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蒙古语形容词的语义特征与搭配规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部分空白。两项成果相辅相成,不仅丰富了蒙古语语言学的研究维度,更为蒙古语语言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标准化建设及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项成果的取得,是团队多年深耕蒙古语语言研究的积累,更是学校大力支持科研工作的结果。”包艳花表示,研究过程中,学校在科研经费、学术交流、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保障,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次项目获评“优秀”结项,不仅是对包艳花个人学术能力的肯定,更彰显了呼伦贝尔学院在蒙古语言文学领域的深厚学科底蕴与强劲科研实力。作为立足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呼伦贝尔学院始终将蒙古语言文学学科作为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依托区域文化资源,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研究功底扎实的科研团队,在蒙古语语言研究、文学传承、文化保护等领域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立足区域、特色发展、科研兴校”的理念,通过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举措,鼓励各学校教师聚焦关键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其中呼伦贝尔学院围绕蒙古语言文化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课题,培育了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认可,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中展现了高校担当。
呼伦贝尔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包艳花项目获评“优秀”结项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聚焦蒙古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深化有组织科研创新。同时,学校将推动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让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蒙古语语言资源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及区域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呼伦贝尔力量”。(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