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祖国北疆“丰”景浓

  金秋十月,风拂沃野。在这满载收获的时节,内蒙古大地以粮穗沉垂、蔬果盈枝的丰收长卷,让家国同庆的喜悦在千里沃野间蔓延。

  在呼伦贝尔农垦三河农牧场公司,万亩甜菜地迎来收获旺季,田野间一派繁忙景象。

  甜菜地里,三台大型甜菜收获机往来穿梭,成为田垄间醒目的“丰收符号”。拔取、去叶、除泥……随着甜菜收获机完成一系列收获工序,一颗颗饱满圆润、裹着泥土清香的甜菜,顺着输送装置快速装入随行的运输车辆。

  “今年,我们种植的1.36万亩甜菜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根据甜菜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调控水肥供给量与时间节点,既有效降低了生产能耗,又显著提升了甜菜的品质与产量。”公司农机科技部部长王传龙说。

  国庆假期,正值甜菜收获关键期,三河农牧场公司职工忙碌在田间。这几天,该公司牢牢抓住晴好天气窗口期,科学调配机械与人力,全力加快甜菜采收进度,确保归仓。同时,公司还充分发挥资源、技术、设备优势,主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专业的采收、耕作支持,助力提升区域农业生产效率。

  这样的丰收图景,在内蒙古大地处处可见。从“点上开花”的局部示范,到“面上结果”的全域推进,内蒙古将水肥一体化作为单产提升的“首要工程”,以“高位推动、资金撬动、团队驱动、技术拉动”的举措,全力推进水肥一体化,为单产提升夯实基础。今年,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了《高质量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稳定粮食增产的若干措施》,细化16条41项政策措施,精准匹配项目与主体,分区设项目库,首次将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单产提升范围,推行示范区上图入库,问题、任务、责任“三单管理”和春季播种、夏季田管以及秋季收获关键节点“三到现场”监管模式,带动小农户提产增收。

  从广袤草原到千里沃野,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金黄的稻浪翻滚着希望,收割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北疆丰收交响乐。

  金秋时节,通辽市科尔沁区的田野间洋溢着“丰收的味道”。而科技,正是这场丰收图景里的硬核“引擎”。通过关键技术的全域推广、服务模式的深度优化,今年科尔沁区秋粮单产提升成效显著。

  这几天,科尔沁区余粮堡镇瓦房二村党支部书记王东时常穿梭在自家的玉米田里。今年他种植的1000亩玉米田,被纳入2025年科尔沁区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区。“今年,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我种植了适合密植的玉米品种。以往种植株数每亩在3800-4000株,今年采用了新品种,我们种到了5500-6000株。看目前的玉米长势,预计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王东说。

  深耕细作,科技赋能。今年,内蒙古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两个一千万”行动(建设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和1000万亩“吨粮田”),围绕更加突出大面积、更加突出“五良”融合、更加突出关键技术、更加突出主体带动,推动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眼下,兴安盟扎赉特旗69万亩水稻迎来丰收。

  在好力保镇五道河子农牧场,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开展后期排水晒田作业。

  今年,扎赉特旗通过推广优质稻种、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解决农户在灌溉、除草、追肥等环节的难题,确保水稻生长全程“有技术”。近年来,扎赉特旗在延伸水稻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上持续发力,逐步拓展出“稻+渔”生态种养、大米精深加工、稻田文旅体验等多元融合业态。随着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扎赉特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也持续攀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内蒙古依托农牧业资源丰富优势,聚焦“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支持和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

  耕耘有痕,时序不负。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内蒙古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实的行动,在广袤田野间书写下粮仓殷实的答卷,让 “中国饭碗” 多盛“内蒙古粮”的底气愈发厚重。(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韩雪茹)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