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经济日报》第8版刊发题为《防沙治沙还需用好沙》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阿拉善盟在三大沙漠边缘建起绿色防线,为持续巩固和拓展治沙成效奠定了稳固基础。内蒙古承担着全国60%的治沙任务。须持之以恒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0月27日《经济日报》第8版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防沙治沙取得里程碑进展,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阿拉善盟在三大沙漠边缘建起绿色防线,为改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也为持续巩固和拓展治沙成效奠定了稳固基础。作为“三北”攻坚战的主战场,内蒙古承担着全国60%的治沙任务。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务必要持之以恒扎实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
绿进沙退,关键要筑起绿色屏障。防沙治沙不是消灭沙漠,而是要让沙漠停止扩张的脚步。近年来,无论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三大沙漠,锁边工程被认为是防止沙漠扩张的有效举措。锁边工程以构建绿色阻沙防护带为核心,通过草方格沙障、生物固沙、光伏治沙等方式阻止沙漠扩张。不过,在锁边规模、宽度、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锁边要迈入扩边的新阶段,重点转向扩绿增绿,持续强化巩固提升,让“绿进沙退”的成果稳定延续下去。
科技赋能,治沙技术也要迭代升级。目前,绝大部分治沙作业仍依赖人力完成,在高寒荒漠环境中,治沙工人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而无人机运送草料、无人植树机器人、半自动种植车等设备的投入使用,也让防沙治沙有了科技赋能。要重点聚焦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瓶颈,加快耐旱物种培育、沙化土地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工程深度融合。同时,不能忽视有关荒漠化形成、演进、系统治理等基础性课题的研究攻关,以更好地指导防沙治沙实践。
绿富同兴,既治沙又要用好沙漠资源。沙漠不只有沙,还涉及多种地貌地质与动植物资源,沙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沙漠旅游成为用好沙漠资源的重要方向。地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去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当地严格遵循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等要求,重点培育生态观光、研学教育、徒步探险等特色业态,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保护优先,是用好沙漠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好沙漠资源,方可“沙里淘金”。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是沙漠治理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未来,仍要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更多农牧民、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防沙治沙,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沙漠治理与保护,真正让沙漠造福于民。(吴浩)
制作:杨苏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