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蜂舍外景

享受难得的休闲时间
10月24日清晨,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比塞塔商业街的街角,外卖骑手郭柏辰送完早高峰订单后,再次走进36平方米的“青蜂舍”,从冷藏柜取出免费矿泉水,在座椅上歇脚。“以前只能在路边凑合,现在有能歇脚的地方了。”他感慨道。
这座全天候开放的“温暖港湾”,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推进骑手友好场景建设的缩影。2024年以来,新城区创新构建“党建引领、服务赋能、双向协同”的基层治理模式,让穿梭于城市街巷的骑手们找到了归属感。
“温暖港湾”
“上次车胎突然没气,还好驿站有打气筒,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快递员贾越对“青蜂舍”的便民设施赞不绝口。这个集24小时供应饮用水、应急药箱、血压仪、免费冷饮于一体的休息站,已成为骑手们街头巷尾的“温暖港湾”。
能量补给中心的冷藏柜里,牛奶、矿泉水等物资由爱心企业定期供应,新就业群体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这里夏天能避暑,冬天能避寒,十分方便。”外卖员温海洋夸赞道。
“青蜂舍”的诞生源于新城区对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精准把握。通过排查摸底,新城区在新兴领域聚集地设立“红蜂驿站”,整合“暖蜂驿站”“红石榴驿站”功能,新城区建立起遍布辖区的快递、外卖骑手服务型功能点。这些驿站位置信息录入“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电子地图应用软件,进一步提高服务型站点在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中的知晓度和使用率。
从保安岗亭改造的“暖蜂红蜂”驿站,到设施齐全的“青蜂舍”,新城区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络,切实解决骑手“渴难饮、累难歇”等问题。
试点小区很友好
中午时分,外卖骑手巴特尔扫码通过恒大城北区的“骑手专用道闸”,径直走向单元楼。“过去进小区要登记,现在扫码秒进,每天能多送好几单。”他说。
针对骑手“进门慢、停车乱”的痛点,新城区在“骑手友好”试点小区大门口设置智能二维码,骑手扫码后与门禁系统联动,行程信息实时后台监管。开通“骑手专用道闸”,推行“暖行扫码”机制,经身份认证的骑手可快速通行,无需手工登记。物业在早晚配送高峰安排专人引导,划定临时停车区,避免车辆拥堵。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配送效率,也改善了小区秩序。
此外,新城区通过网格员走访、骑手座谈会等方式收集需求,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健康咨询,组织安全培训,明确限速禁鸣、错峰配送等要求,在提升配送效率的同时,平衡骑手与居民权益。
在新城区,越来越多的骑手像巴特尔一样感受到这样的变化,让穿梭于城市街巷的骑手们找到了归属感。
骑手参与基层治理
“我在送单时发现消防通道杂物堆积,已拍照发到监督群了。”美团骑手李强作为“环境平安监督员”,在配送间隙履行着巡查职责。在新城区,像李强这样参与基层治理的骑手越来越多。
骑手每日在楼栋中穿梭,具有熟稔社区细节的职业特性,是潜在的生力军。
2024年起,新城区在安泰社区和丁香社区试点“骑手友好型小区”建设,吸纳骑手担任“环境平安监督员”,引导他们通过社区微信群反馈垃圾堆积、消防隐患等问题。这种“巡查-反馈-协助”机制,让骑手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
更温暖的故事发生在小区楼栋里。在恒大城北区,几名骑手与百岁老人马大娘结成“帮扶对子”,配送时顺带上门送件、代买日用品,累计服务已达36次。在和谐园小区,骑手还协助网格员调解邻里纠纷,成为“流动调解员”。
外卖骑手的“移动视角”能补治理盲区,形成“社区服务骑手、骑手反哺社区”的循环。这背后,是基层治理资源的重新激活与价值重构。这样的治理消解了职业隔阂带来的疏离,为构建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在恒大城北区的“星诚红蜂”驿站里,刚送完晚餐高峰订单的骑手们捧着热茶,交流着今天的见闻。驿站墙上的“骑手好人好事榜”记录着一个个温暖故事,也见证着骑手从“匆匆过客”到“社区伙伴”的身份转变。
通过党建引领、服务赋能、双向协同的治理新模式,新城区让骑手在这座城市里,既能奋力奔跑,也能安心停靠。
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利军 摄影/梁 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