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旗县融媒

破解筛选难题 组建优良群体 赋能精细化养殖

  近日,由内蒙古大学曹贵方教授率领的跨校跨院专家团队带着DR和基因检测等设备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国牧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多脊椎短尾羊筛选建群工作,为800只呼伦贝尔短尾羊开展“体检”,一场围绕“多脊椎羊”的筛选与精细化养殖升级就此展开。

  在检测现场,科研人员的操作既严谨又充满“科技感”,一侧的DR检测区里,短尾羊被平稳固定在平台上,设备启动后仅需几秒,电脑屏幕上便清晰呈现出羊的脊椎影像;另一侧的采样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带领团队为羊抽血,这些血液样本将送往实验室进行基因分析。

  内蒙古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曹贵方说:“在传统理念中,短尾羊多是13枚胸椎、6枚腰椎,但有少数羊会多出1-2枚脊椎,这正是它们产肉量更高的关键。过去没法在活体上精准检测脊椎数量,只能靠经验判断,但是不太准,通过‘DR影像+基因检测’技术,不仅准确率能达到100%,还能锁定多脊椎性状的遗传基因,在技术上是非常重要的难题突破。”

  此次筛选并非简单“挑羊”,更是羊场精细化养殖的“起点”。专家团队根据检测结果,协助国牧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一次关键“分群”,将确诊为多脊椎的种公羊、基础母羊单独归群,建立起500只规模的多脊椎短尾羊核心群体。

  内蒙古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曹贵方说:“成年多脊椎羊比普通羊脊椎长2.8—5.5厘米,产肉量能多1.2—3.5公斤,而且这个性状能遗传。如果用T14L7(多2枚脊椎)的公羊配种,后代99%都是多脊椎羊,单独建群能避免优良基因浪费,为后续培育新品系打基础,在增加牧民的收入同时,对生态效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羊场而言,这次合作带来的不仅是“一群好羊”,更是一套可持续的提质方案。专家团队不仅现场筛选,还为羊场提供了“种源+技术”双支撑。后续将供应经过基因验证的种公羊和冷冻精液,配套DR检测报告,指导精准杂交。同时向养殖人员推广“基因检测+表型鉴定”技术,确保未来筛选效率。按照规划,通过3年科学养殖,羊场多脊椎羊比例有望提升至60%以上,养殖户收入将显著增长。

  鄂温克族自治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布日古德说:“呼伦贝尔短尾羊本身就有‘短尾少脂’的优势,如今叠加‘多脊椎高产肉’的特性,再加上科学检测技术的赋能,成为畜牧业提质增效的‘新抓手’,过去养羊靠‘天’,现在靠‘科技’。感谢专家团队扎根一线研究,既破解了科研难题,又打通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牧民实实在在看到了科技养羊的红利,也为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编辑:张彦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