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宝秀兰把沙海种成“绿色银行”

 

   十多年前,在通辽市两会会场初见宝秀兰,她偏黑的肤色和粗糙的双手,让人过目难忘。2025年,再见宝秀兰时,曾经黝黑的皮肤和皲裂的双手已然不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自信的笑容和坚定的眼神。

  宝秀兰在查看锦鸡儿长势。(资料图)

  宝秀兰的变化,折射出她所在的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的变迁。1993年,20岁的宝秀兰嫁到包头嘎查,眼前的景象让她终生难忘:“全村只有几十棵老榆树,白沙子漫到房檐,一场大风能把家门堵死。”看着牛羊吃不饱、庄稼种不活,这位不服输的姑娘没被吓退。她卖掉家里仅有的牛,换了1200株杨树苗,和丈夫赶着骆驼,往返20多公里,在沙梁间运苗。没有路,就踩着流沙走;没有水,就赶着马车从十里外一桶桶往沙坨子里运。清晨5点做好三顿饭,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夫妻俩便扎进沙海栽树,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树苗被风沙埋了,就扒出来重栽;怕牛羊啃食树苗,两人就不分日夜地守在沙堆上。那年雨水眷顾,1200株树苗全部成活,也在宝秀兰心里种下了让“沙海变绿”的信念。

  20年前的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沙埋半墙。(资料图)

  1995年,宝秀兰承包了2500亩荒沙地。“我这看见沙子就想栽树的毛病,就是那时候养成的。”30年前的事,她至今历历在目——独自骑着骆驼,清晨出发,黄昏抵达百里外的娘家拉树苗,牵着骆驼返程时,头顶的烈日把沙子晒得烫脚。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曾经的不毛之地渐渐披上绿装,她笑着说:“这2500亩林子,就是我的‘绿色银行’。”

  2003年成为嘎查计生主任后,宝秀兰心里多了份牵挂:“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得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她对村民们承诺:“只要跟着治沙,树苗我免费送。”每年春秋季,她带头扦插黄柳、播种柠条,沙海里总能看到她领着村民忙碌的身影。2012年,她当选嘎查达(村委会主任),成了苏木里第一位女村委会主任。为打造治沙示范地,她主动揽下5000亩黄柳栽植任务——这是其他村子的10倍。可天不遂人愿,当年雨水少、冬季雪灾重,最终只有300亩通过验收拿到国家造林补贴。面对15万元贷款和造林失败的压力,宝秀兰没垮:“治沙哪有一帆风顺的?”她一边学着养牛养羊补贴开支还贷款,一边接着栽树,硬是把难关扛了过去。

  宝秀兰带领村民种树治沙见成效。(资料图)

  如今,宝秀兰已是包头嘎查的党支部副书记,她的“绿色银行”也越做越大:个人承包的荒沙地达8000亩,500亩杨树每年能带来2万元收入,家里养牛养羊,全年收入超过30万元。更让人欣慰的是,在她的带动下,包头嘎查累计治理沙漠6万多亩,植被覆盖率超50%,曾经的“沙窝子”所在区域建成远近闻名的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文化旅游创收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为了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她组织养殖户外出培训,培养出一批养殖能手,让全村80%的农户收入翻了番。

  “最初治沙是为了吃饱饭,现在党和乡亲们信任我,治沙、致富就是我的责任。”看着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宝秀兰又制定了新的规划:“明年开春,我要带着大伙儿,向村里剩余的2万亩最难治的沙地进军,等这2万亩黄沙变绿洲,村民们又能增收不少。”

  如今的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绿荫环绕。(资料图)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个人治沙”到“带民致富”,宝秀兰用30年的坚守,在科尔沁大地上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鲍庆胜

  见习记者:贾雪

  视频剪辑:金泉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