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北疆“火焰蓝”的日常,藏着最温暖的担当!

  11月9日是我国第34个全国消防日。在全国消防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消防队伍,倾听“火焰蓝”的故事。从火场冲锋的战斗员到冰水中逆行救人的英雄,从接警台前的通信员,到防患未然的监督员,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MEITU_20251106_160858304.jpg

    吴俊华抛水带

   吴俊华:群众身边的“万事通”

  “刚入职时,我以为消防员的工作就是灭火、救人,等穿上这身‘火焰蓝’才明白,灭火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更多时,我们是群众身边的‘万事通’。”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山丹街消防救援站战斗员吴俊华,已有6年消防工作经历。从处理马蜂窝、摘戒指,到救猫、开家门,再到艰苦训练、生死救援,他的日常,正是无数消防员的缩影。

  去年冬天的一天,吴俊华和战友刚结束训练,就接到报警:一位居民把钥匙锁在屋里,孩子独自在家哭闹。赶到现场后,他们用专业工具几分钟打开了房门。还有一次,辖区一栋居民楼外墙发现巨大的马蜂窝,居民不敢靠近。吴俊华穿上防蜂服,踩着梯子,小心翼翼将马蜂窝摘除。“刚开始觉得这些事‘不起眼’,后来才懂得,群众的事情无大小。”

  最让吴俊华难忘的,是2021年9月辖区大学宿舍楼火灾。配电箱着火,火势顺着管道竖井乱窜,眨眼从一楼烧到四楼。棘手的是,楼下场地窄,登高消防车开不过来,只能内攻救援。进入楼道,伸手不见五指,刚走几步,头顶高温剥落的构件“哐当”砸在头盔面罩上,视线瞬间模糊。“当时顾不上怕,满脑子都是‘还有学生没有疏散’。”吴俊华回忆着,他一边指挥队员,一边在浓烟中摸索,终于找到4名被困学生。他和战友将防毒面罩给了学生,扶着他们往楼下撤。当1000多人安全转移,吴俊华瘫坐在地,才发现战斗服已被汗水浸透。“事后想起来会怕,但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冲。”他的语气坚定。

MEITU_20251106_160627105.jpg

    冯燕伟获评“青城好人”

   冯燕伟:用热血守护家乡

  “穿上这身制服,就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新华东街消防救援站消防员冯燕伟眼神坚定。这位2023年入职的退伍军人,至今已经参与100余起灭火救援、50余起抢险救援。

  冯燕伟还有一个身份 ——“青城好人”。这份荣誉,源于今年4月底的水中救援。当晚,他和队友陈世威长跑训练经过如意河时,突然听到“扑通”一声,有人落水,在离岸边两三米处慌乱扑腾,身体不断下沉。陈世威在岸边做好保护,冯燕伟与他在水中搭成“一字型”人桥。“水特别凉,到及腰的位置,我一把抓住落水者,在路人帮忙下救上岸。”彼时落水者因呛水昏迷,两人用训练的急救技能,拍打、做心肺复苏。十几秒后,落水者恢复意识。他们将其移交警方,确认无大碍后才返回营区。事后,冯燕伟和陈世威被授予“青城好人”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是认可,更是前进的动力。”冯燕伟说。

  第一次进火场,让冯燕伟至今记忆犹新。“近距离直面大火,就算穿着防火服,也能感受到炙热烘烤……”好在有队长带领、队友并肩,他们从当晚7时奋战到次日凌晨6时,轮流值守防备复燃。这次经历也让他坚定了守护的决心。

  如今,冯燕伟已从“新人”成长为能带新队员的“老大哥”,通过传帮带,把出警经验、安全注意事项分享给新人,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IMG_20251106_094912.jpg

    雷智出警

  雷智:从镜头到电波传递平安

  “第一次接警大脑一片空白,第一次到火场又好奇又害怕,现在已经能从容应对了。”玉泉区南二环消防救援站,26岁的通信员雷智整理着接警记录,讲述入职后的成长。

  大学时服役两年的雷智,对纪律严明的集体生活充满眷恋。毕业后,主修摄影的他选择返乡报考消防救援岗位。去年9月入职后,历经10个月集中培训,他快速完成从“摄影人”到“消防员”的转变。现在,他主要负责接警调度、稿件撰写等工作,出警时还承担通信保障任务。

  第一次接警,是玉泉区一处棉花厂房大火。“报警人急促地喊‘火势太大’,我当时手都在抖,虽知道接警流程,真面对时还是紧张。”雷智回忆,他迅速推送警情、记录信息,随队出动5车29人。那场大火扑救了10个小时。看着老队员冲锋,他更加懂得这份职业的重量。

  如今的雷智,接警时能清晰记录信息、冷静安抚报警人;出警时,熟练架设5G单兵摄像机、操控无人机,实时回传画面供指挥中心研判。他说,这份工作虽辛苦有危险,但想到能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mmexport1762416302437.jpg

    刘凤媛(左一)排查隐患

  刘凤媛:隐患前的“守门人”

  “这家商铺的疏散通道被货物堵塞,必须立即整改!”在一家商场,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新城消防救援大队消防监督员刘凤媛正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她戴着执法记录仪,手持检查手册,消防栓完好度、灭火器有效期,每一项都仔细核查,绝不放过丝毫隐患。

  大学毕业后便加入消防队伍的刘凤媛,已坚守16年。“监督员日常以检查为核心,兼顾宣传与服务,看似平凡,却直接关系群众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她说,工作主要按“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开展,全面核查社会单位履行《消防法》职责情况,内容涵盖消防档案建立、设施维护、产品合格性等。发现隐患后,能当场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无法当场整改的,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明确期限并复查,确保隐患清零。作为资深监督员,刘凤媛每年完成100多起“双随机”检查,处理近百起投诉举报。

  在刘凤媛看来,检查过程也是宣传过程。每次检查时,她会和企业责任人、管理人一同排查,现场指隐患、教方法,让对方看清楚、听明白;还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秋收、冬季等火灾高发期走进农村讲防火知识,同时发动网格员、基层志愿服务队参与排查,把安全服务延伸到最末端。

  “火焰蓝”的故事,藏在每一次紧急出动的警笛声中,藏在每一次生死救援的汗水里,更藏在群众安心的笑容中。这份守护,不分昼夜,始终在线。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 实习生 王斯特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