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北疆梨园新声起 薪火相传向未来

  京剧新苗演绎京剧《扈家庄》。王磊 摄

  京剧演员精彩亮相。

  小演员现场秀绝活。 

  在前不久举办的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推出的儿童京剧《火焰山》成功入选2020—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11月中旬,儿童京剧《火焰山》又将亮相第十二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以精彩演出展现内蒙古京剧艺术魅力。

  儿童京剧《火焰山》通过“传统戏曲程式+现代互动表达”,在尊重传统京剧表现的基础上,融入符合现代儿童观赏要求的情节及角色刻画。该剧的火热源于内蒙古艺术剧院在保留京剧艺术原本成熟体系的同时大胆创新,不仅使用现代化的音乐、舞美,更培育出新时代京剧人才。

  京蒙协作,借帆远航:

  为北疆梨园注入源头活水

  “好!好!”8月16日晚,北京京剧院经典剧目《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的演出现场,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许多老戏迷激动地说:“能在呼和浩特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京城大戏,太过瘾了!”

  高水准演出的背后,是京蒙协作机制的持续发力。2023年,内蒙古艺术剧院与北京京剧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培养、剧目创排、演出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

  京剧名家刘金泉说:“内蒙古有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苗子,他们需要更多登台历练和直面高水平舞台的机会。”而京蒙两地的合作就是在搭建平台,将“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共同把内蒙古的京剧根基扎得更深。

  从联合演出《四郎探母》《望江亭》,到举办精品专场晚会,再到派专家驻团指导,京蒙协作已从“输血”转向“造血”,为内蒙古培育了自己的京剧生力军。

  名角亲授,青年接棒:

  一场跨越代际的传承之旅

  8月15日,内蒙古艺术剧院“薪火相传 京韵内蒙古系列活动”主题晚会盛大开场。京剧名家张建国、王蓉蓉、刘金泉等纷纷登台,青年演员集体亮相,委培班的小学员们也有模有样。老中青三代同堂,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艺术交接。

  京剧的“传帮带”不是一句空话,它流淌在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的细致打磨中。在名家的悉心指导下,经典剧目与青年演员碰撞出了耀眼火花。“薪火相传 京韵内蒙古系列活动”期间,《桃花村》《玉堂春》《白蛇传》三出大戏接连上演,让戏迷大呼过瘾。

  来自北京京剧院的京剧名家包飞说:“目前全国范围内独立创排演出完整《白蛇传》的专业院团并不多,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没有外请一名演员、全阵容青年新秀,不容易。”

  内蒙古青年京剧演员得以被戏曲名家指点、悉心教导,离不开国家的文化扶持工作。2024年6月25日,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内蒙古)启动,一批实力强、经验足、艺术造诣高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对一”实地集中指导内蒙古青年演员骨干。

  内蒙古艺术剧院京剧团崔蛟、路皓翔、刘志航、包拯、李梓维5名青年演员分别跟随郎石昌、魏积军、包飞、杨少彭、张馨月5位名家名角导师进行学习。“从研读剧本到揣摩台词,从剖析人物方法到表演技巧,老师将文学、艺术和舞台表演经验倾囊相授,对我提升特别大,让我们收获良多。”李梓维说。

  “内蒙古京剧青年演员条件都特别好,学起戏也特别认真。我是从内蒙古走出去的京剧演员,从艺40多年,我一直惦念着家乡的戏曲艺术发展,到了这个年龄,我希望自己能够为京剧传承做点贡献。”包飞说。

  北疆新苗,破土初绽:

  委培班里的“未来之星”

  “台步要稳,眼神要活!”在排练厅里,小学员陈栋正一遍遍练习着台步,他是内蒙古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设内蒙古定向委培班的学员之一。2023年,剧院为破解人才断层困境,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设委培班,首批招收了30名有潜力的孩子,进行系统、规范的京剧基础教育。

  8月18日,在“未来之星”专场演出中,8名委培班小学员表演了《扈家庄》《文昭关》《打龙袍》等京剧选段。小学员们虽然脸庞稚嫩,但唱念做打有板有眼。

  “这些孩子身上有股不怕苦的韧劲,进步非常快。他们的精彩亮相,就是当前培养模式效果的最好佐证。”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指导老师一边为孩子整理衣领,一边欣慰地说。

  65年风雨兼程,内蒙古京剧人始终坚守“崇德尚艺”的艺术初心,秉持“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践行“艺术为民”的服务宗旨。如今,这棵植根于北疆文化沃土的艺术之树,因新生力量的浇灌而更加枝繁叶茂。

  站在新的起点,内蒙古艺术剧院将继续完善“委培+实践+协作”的人才培养体系,让这支承载着使命与梦想的年轻京剧队伍,续写新时代的梨园传奇。(文/图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孙柳)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