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琦依和她的作品《乌珠穆沁》
近日,“文明的回响——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展”在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幕,呼和浩特市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家邢琦依的专题摄影作品《乌珠穆沁》,从全球5.5万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展的100件作品之一;邢琦依获评2025第二届全球青年影像艺术TOP10,成为内蒙古唯一获此奖项的创作者。11月8日,记者联系到这个“00后”姑娘,听她讲述了她和摄影的故事。
“我是一个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蒙古族女孩,‘蒙古族’3个字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在此之前,我从未踏足过草原,也不会说蒙古语,好似除了作为身份标识的痕迹以外,我与它没有更亲密的关联。”说起拍摄获奖作品的初衷,邢琦依告诉记者,她2002年10月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今年刚从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毕业。刚上大学时,经常会被人问到一些对她来说都算陌生的问题——骑马上学、住蒙古包、不喝水只喝牛奶等。所以,作为蒙古族的她,一直有一种情愫让她渴望去探索草原、了解游牧文化。
“在拍摄《乌珠穆沁》之前,我看过许多文献资料和摄影作品,因为在这片草原上有太多摄影家拍过太多优秀作品了,这些影像可以让我在前往草原之前更好地了解乌珠穆沁,但它们的影像表达方式并不在我的拍摄参考范围之内。”邢琦依说,在计划拍摄这组专题作品之前,她给自己定的唯一要求就是保持陌生感,告别固有经验。希望整个拍摄是完全基于她个人的全新触摸和观望,告别所有他人的视觉经验,让自己去感受、去记录那些扑面而来的真实而鲜明的影像,这才是她最想要表达的。
2025年1月,邢琦依来到了锡林郭勒盟,从宝力格苏木出发,一路经额吉淖尔向北到达东乌珠穆沁旗。冬日的草原寒风凛冽,跟印象中盛夏的生机盎然不同,那份真实和寂寥,让她的初印象多了一丝萧瑟与怅惘。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只羔羊的降生,也看到了草原落日前的辉煌;看到了年轻的敖其尔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住在草原别墅的场景,也看到与我同龄的格根塔娜正在呼和浩特读研究生——我们两个人,一个从城市回溯到草原,一个从草原求学到城市。我还看到莫日根紧握爱人的双手,看到乌里雅斯太山后的蒙古马,也看到荒弃的勒勒车停在风中……”
《乌珠穆沁》这组作品共由20幅图片组成,此次获奖的是经编辑后的15幅,最终在展览和画册中呈现的是10幅。
说起此次参展获奖,她告诉记者,获奖是对她艺术创作的鼓励,更是对她创作方向的认可。
“从小就被摄影机记录成长的我,仿佛可以通过这些珍贵的时空影像重塑记忆,也可以重新认识和参与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起说我长大之后才开始接触摄影、学习摄影,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摄影一直在陪伴我长大,见证、定格着我的每个阶段和成长时刻。”邢琦依对摄影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摄影既不是工具,也不是一门专业,它更像是另一个自己,可以让她看到别样的未来与此刻。
说起未来艺术创作的规划与打算,邢琦依告诉记者,她目前的计划是继续攻读摄影专业研究生,在夯实自身基础理论的同时,多学习、多接触新鲜且陌生的影像作品和青年艺术家,突破自我认知,告别固有经验,坚持创作更多独特的影像作品,在艺术中不断尝试、发现与探索。
【评委点评】
这组作品以深沉而宁静的影像语言,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作者成长于城市,却以真挚的情感回归草原,其镜头下的东乌珠穆沁旗既不浪漫化,也不悲情化,而是以平实且充满敬意的视角,捕捉游牧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脉动。
影像中辽阔的草原、坚韧的生命与细微的痕迹,共同构成了一首视觉化的牧歌,既是对源头的回望,亦是对未来的叩问。
【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暨TOP10培养计划】
2024年由北京国际摄影周发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办。2025年第二届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暨TOP10培养计划活动以“文明的回响”为主题,面向全球18岁至45岁青年影像艺术创作者征集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微视频、数字艺术影像、影像装置艺术等五大类别的影像艺术作品,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2800多位作者的5.5万余幅(件)作品。经严格评审,最终选出100件作品入展,并从中评选出1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重点培养和创作资助(每人5万元)。
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丽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