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9 09:5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周汉民: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8建议

   [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周汉民]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民建中央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推动沿边开放 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内陆地区也在兴边富民政策支持下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比较而言,沿边地区的发展还严重滞后。

  我国共有2.28万公里的内陆边境线,其中1.9万公里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135个边境市县中有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51%。由于基础弱、基数低,沿边地区的发展远落后于当地乃至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还在逐渐拉大。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广西靖西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878元,仅为自治区平均水平的58.25%,全国平均水平的45.36%;云南25个边境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全国少703元和2209元;新疆南部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全国135个边境市县中,有54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任务十分艰巨。部分地区在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甚至生活用水用电等民生问题上都存在较大困难。

  为推动沿边地区发展,国务院从1992年开始在边境开放城市先后批准设立了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边境经济合作区并没能成为拉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2008年,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GDP总量仅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3%,13个西部开发区的15%,不足苏州工业园区的五分之一;历年累计使用外资不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累计基础设施的平均投入不足东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十分之一。

  边境地区既是我国的门户,也是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窗口,沿边开放不仅关系到对外开放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的国内国外环境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扩大沿边开放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条件。一方面,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边境贸易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政策引导下产业正逐步向中西部乃至边境地区有序转移,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开发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仅有利于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周边国家的发展。事实上,沿边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促稳定、谋振兴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要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提高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十二五”规划,确定新时期沿边开放的总体目标。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做出统一部署和周密安排,使边境经济合作区从以边贸带动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变为贸易、投资、加工制造、旅游等协调带动的综合发展模式。

  2.根据边境地区和毗邻国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区一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出台优势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扶持加工贸易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鼓励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各类开发区的合作。

  3.出台惠边政策,边境经济合作区内生产型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边贸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所得税减半征收;合作区5年内新增财政收入留给当地;提供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保证海关联检、口岸等设备满足实际发展需要;调整以财政转移支付替代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减半征收的边贸政策;放宽进口邻国资源类商品的企业经营资质条件;吸引劳动密集型外资。

  4.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落实边贸采用人民币结算全额退税政策,在沿边地区逐步实现人民币结算。

  5.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市场需求、资源能源土地利用情况认真研究,加强“走出去”的宏观指导,把对外援助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把“走出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6.改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消除危房隐患,提高贫困寄宿生补贴标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边民实际生活困难。

  7.将中哈霍尔果斯跨境经济合作中心建设列入国家发改委规划,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确定中哈双方认可的运营模式,明确管理方式;建立两国间对话协调机制,及时沟通;尽快封关运行,在运行中完善和发展。

[责任编辑 刘敏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