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事关民族地区的发展大计”
生于内蒙古草原、从基层工厂走出,直至成为自治区政府主席,再到担任国家民委主任,杨晶深知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在民族地区大学求学的经历更让他对民族地区院校发展成就倍感欣慰。
“过去5年,民族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民族院校发展得到了社会和时代的检验。”杨晶说。翻开过去5年的记录,我们看到——到2009年,全国民族院校数量增至15所。2010年,民族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约为24万人,比2005年增加9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约占55%;专任教师1.1万人,比2005年增加2000多人。
“十一五”期间,国家民委还与中科院、教育部联合在民族院校设立8个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所属院校在2006至2009年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5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项。
杨晶表示,不仅如此,国家各类高校、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还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训。例如,中央党校今年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中央民族干部学院5年来共培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类干部人才18000多人次,国家实施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每年为民族地区培养5000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杨晶特别提到“十一五”期间,国家选派西部和其他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情况。他表示,“十一五”期间,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1600多名干部在中央国家机关,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重要国有骨干企业挂职。“他们大部分已经成长起来,在各自家乡建设中发挥了更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储备重要,人才使用、管理同样重要。杨晶说,5年来,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地还纷纷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管理工作机制、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等,使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已基本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和环境。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谈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杨晶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杨晶表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尊重、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为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杨晶说,当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