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5年10次公选,北京公选的次数、职数规模均居全国各省市前列。
10次公选,202位副局级领导干部脱颖而出,其中25位晋升为正局级。据了解,2010年,70%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单位的领导成员中有“公选干部”。按照中央要求、市委的计划,到2013年,实现80%以上的市、区县政府工作部门有1至2名班子成员通过公开选拔方式产生。但是,即便如此,在全市的局级、处级干部队伍中,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还是占很小的比例。
公选,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是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种方式,最大优势是能拓宽选人视野,促使优秀人才成长,其积极意义和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选拔工作本身,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和更深的实践背景去认识与思考。
公选成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中央颁发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市委认真贯彻中央有关要求,根据北京的实际确定公开选拔范围和职位,明确选拔条件和资格,严格执行发布公告、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和决定任用等程序,严肃公开选拔工作纪律,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注重运用近年来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最新成果与现代领导人才考评手段和技术,努力实现公选工作创新。北京公选的基本做法日趋成熟、完善,基本适应了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新的经验,同时,这些经验成果已运用到换届以及日常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升了干部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组织工作科学化程度。据了解,在全市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已作为机关干部选拔的主要方式。市委组织部去年通过各单位推荐、笔试、面试和考察等环节,从基层选调了26名干部,其中包括1名处长、3名副处长,特别是从基层通过这种方式选调处长、副处长,开了市委组织部选拔部内干部的先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在组织部内部形成了以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良好用人导向。
公选成为提高组织工作知情度的“重要载体”。公开选拔的显著特征就是公开性。一系列举措使公众广泛、深度参与,打破了选人用人上的神秘化和封闭状态,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创造了一个公开、民主的环境与氛围。一位市民评价第十次公选:此次公选测评体系、考核方式新颖,注重实效,选出的是人才、是公心、是民意,让胜出者服众、落选者服气。一语道出了公选的社会效应,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切。公选在实践中探索的这一套民主运行机制,落实和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对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感言:加大干部选拔公信力,公选无疑是最佳方案,通过此方法,也增加了政治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
公选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内在规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前进方向。人才选拔除了要遵循时代特征和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外,还要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就是要建立一套公正、科学评价人才的选拔机制。从历经千年的科举制度来看,虽然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历史性进步,人人都在考试面前处于平等地位,对无数庶民子弟步入仕途敞开了大门,为维护封建统治选取了大批人才。一位参加公选,后成长为正局级干部的同志对此评价:“古代科举制立下了汗马功劳。考试不是最优的,但比别的方式好。何况我们的公选除了考试还有考察?准确地说公选是双考!”今天的公选与古代的科举制性质迥然不同,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核心价值的公选,代表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竞争,择优而任,必然向广大干部传导一种重要信息:要想实现自己的更大发展,必须勤奋进取,必须有真才实学!公选的这种强烈示范效应和价值导向,有利于广大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成功者更优秀,使落选者找到不足,使上进者明确方向。
公选是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大胆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而公选就是把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具体运用到干部选拔工作中,通过平等竞争,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人尽其才”能真正体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竞争会更加激烈。这就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公选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一套严密、科学的程序选拔人才。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选人用人,视野宽、来源宽、可选择面宽,公选出的领导干部素质高、工作积极性高、群众公认度高,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经受挑战和考验。正如一位参加过公选的领导干部所言:如果领导干部没有竞争意识,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公选的精神之一就是竞争的精神,这是最宝贵的精神,是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需要的精神。
四
224名公选干部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2010年北京公选虽已画上圆满句号,但其示范效应远未结束,公选在北京的区县继续,而且亮点频现。
2010年10月,海淀区面向社会公开选拔24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并增加资历与业绩评估环节,组织部门将通过查阅个人档案和相关证书资料,对考生的受教育程度、任职经历、熟悉领域、考核奖惩、学习培训、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其与报考职位的匹配程度。
2010年10月,房山区面向社会公选12名非中共的处级领导干部。该区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这在全市还是首次。
昌平区、通州区、大兴区、延庆县等也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
……
公选作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种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如何提高考试测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上”,如何使公选常态化、制度化,等等。公选的“北京实践”在继续前行,深刻地影响着委任制干部的考察、任用方式。
公选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政治生态。
公选告诉我们:公开、公平、公正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价值追求;公选告诉我们,民主、平等、竞争、择优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公选还告诉我们,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
公选,无疑对建立起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环境极具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