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上得起学,上好学校,是每一位家长关心的话题。当一个家庭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障之后,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家里的大事。
邬建刚代表认为,影响孩子上学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经济问题。近年来,自治区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受经济条件的影响,那些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在上大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首先要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减免学费和发放生活补贴。此外,还应当畅通助学贷款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帮扶,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奇斯琴代表认为,满足学生上学受教育的前提是要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有学可上。随着苏木乡镇行政区域的调整,部分乡镇撤并,再加上农村牧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有的地区中小学的生源逐渐减少,校舍甚至因此闲置。学生大量涌入旗县市区,出现班级容量加大、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就要根据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前做好教育规划,合理确定校舍布局和规模,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满足孩子入学并受到良好教育的需求。
杜丽英代表认为,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教育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一年比一年好,我区有的地区已经提前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但是,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牧区学前教育开展得还比较缓慢。政府要在开展学前教育试点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实行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等待遇。
张传武委员认为,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方面,政府应按照适应城镇化、促进城镇化的理念开展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
在科学测定小学生的千人指标数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布局规划,并做好控制性详规,使中小学、幼儿园等按其服务范围均匀布置,把未来教育投资重点放在县城和建制苏木乡镇中小学,实行相对集中办学,打造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