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路有多远?
记者张海芳
3月以来,卖菜难在包头市部分农区出现,“菜贱伤农”再度引发社会关注;而在菜篮子的另一头,“菜贵伤民”现象也高烧不止。
记者了解到,日前商务部出台了13项措施,其中大部分旨在压缩流通环节的成本。如何让流通环节成本降下来?如何保证农民的果蔬销路无忧?“农超对接”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月,市商务局牵头倡导“农超对接”模式,为农户、蔬菜协会及超市搭起了沟通平台,“农超对接”也将正式在包头市“试水”。
永盛成:“农超对接”首试者
“事实上,为了把超市果蔬价格降下来,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尝试‘农超对接’,从山东寿光直接采购果蔬类产品。”说到“农超对接”,永盛成公司总经理宋九升显得十分兴奋。
在5月11日市商务局召开的“农超对接”推进会上,永盛成和南海、沙尔沁、哈林格尔等本市大型蔬菜基地有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我们想与哈林格尔村合作,使本地蔬菜能尽快直接进入超市。”
据了解,“农超对接”是指大型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接,从蔬菜基地收购蔬菜并直供超市销售。一般而言,流通环节的减少可降低15%—20%的中间成本,既有效缓解农民卖菜难,又减轻了市民的“菜篮子”负担。
据宋九升介绍,作为包头最大的超市联锁企业,永盛成平均每天蔬菜的需求量为5万斤。之前超市的蔬菜全部从二库批发,从2007年开始,公司专门抽调三名采购人员直接从山东寿光拉运蔬菜。每年的六七月份,等本地菜大量上市菜价平稳时,山东寿光就开始培育小苗,不再大量上菜。“人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菜价。”而每年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超市才会选择本地的温室、大棚做一些零星的补充。
而这一次,永盛成希望能与本地蔬菜基地建立长久合作,利用“订单+农户”的模式,建立起稳定的采购渠道,在支持本地大棚农业的同时,解决农民蔬菜售卖难问题,同时有效地平抑菜价。
“现在已经月底了,每年6月份我们就会在本地找菜。我希望这次对接能成功,等到6月份,市民可能就会在超市看到本地菜了,到时候,我们会把本地菜以品牌的方式推出来。”作为此次“农超对接”的试点单位,永盛成公司总经理宋九升对今后的“对接”十分看好。
本地农户:期望菜价别“伤农”
对“农超对接”同样充满期待的,还有本市的一些蔬菜种植大户。哈林格尔村村长秦美荣近来一直思谋着怎样在“对接”中让农户受益。
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哈林格尔村目前有温室2800亩,大棚600亩。但这些温室、大棚不仅没能让农户赚钱,还让他们伤透了心。
“农民盲目种菜,还不如不种。”想起前段时间的卖菜难,秦美荣仍然心有余悸。今年四月,经过半年的辛勤培育,村里的蔬菜上市了,但市场行情却让他们感到“透心凉”———芹菜的地头交易价每斤才一毛钱。而经过小商贩们七倒八倒,到消费者手中却卖到每斤七八毛。
“菜篮子是两头苦,中间乐。农民从去年十二月就开始伺候这些菜,辛苦了近半年,一亩温室好的能卖个三二千,不好的就是个赔!现在农资涨了,种芹菜一斤成本也得三毛钱,卖一毛,农民能不亏吗?”秦美荣痛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春天“菜贱伤农”现象严重,村里好多人种菜积极性不高,有的人改种了玉米。“种菜贵贱都得卖,不卖就烂在地头里。种玉米还能放下养猪,赔不了。”
而此时包头市实施的“农超对接”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新机遇。“我们村现在有10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如果将来对接成功有了效益,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从田间直接到超市,中间环节少了,我们的菜肯定能有个好价钱,市民也能吃到相对便宜的菜了。”
农超对接:别让“牵手”的路太远
“农超对接”,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超市。这之中路有多远,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纠结。
宋九升认为,流通环节的不畅是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原因之一。农产品从田间到厨房环节多、成本高,实行“对接”后,农产品流通减少了中间环节,好处十分明显。
但是,“农超对接”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它要求生产的组织化和流通的组织化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蔬菜的产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而零散的农户难以满足“农超对接”的条件。“包头蔬菜种植没有形成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产能效率低也是制约‘对接’进程的主要因素。”现在宋九升最担心的就是本地蔬菜的供应量能否满足超市的需求。
“此外,包头市蔬菜单品少、供应周期短也阻碍了超市与农户的牵手合作。”据宋九升介绍,由于气候环境因素,包头市温室蔬菜大棚果蔬供应最长为七个月,其余时间还需要外地蔬菜来补充。
哈林格尔村村长秦美荣告诉记者,即使是这样的供应期也得依靠冷库设备来保鲜。“如果与超市对接,我们必须得建设一个冷库和包装车间,但现在用地手续太难办,想建冷库不是件容易的事。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多支持,给我们多一些的便利。”
作为对接的倡导者,市商务局市场建设科负责人表示,“农超对接”是继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双百市场工程之后,包头市实施的又一项惠农惠民工程。考虑到包头市地域环境的限制,蔬菜季节性强、菜农对“农超对接”认知度不高等因素,在初始阶段,包头市择优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选择几个蔬菜基地开展试点,之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行推广。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必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扩大“农超对接”的覆盖面,力争让更多的农民专业社与超市对接,进而扩大到农贸对接、农社(社区)对接。特别是通过“基地+农民蔬菜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引导广大农户科学种菜订单生产。到那时,“菜园子”才能更好地对接“菜篮子”。
多尝试几种方法
从“菜园子”到“菜篮子”,流通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流通环节成本的增加不仅会使农民辛苦种的菜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伤了农民的心,而且,更会使流通末端的菜价居高不下,伤了市民的心。目前,采用“农超对接”的办法来解决流通方面的问题正成为有益的尝试,受到种卖两方的认可,也得到政府有关方面的肯定,正在进行试点并总结经验。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农超对接”只是解决蔬菜流通环节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由于流通环节的许多不确定性,还需要我们探索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沙尔沁镇为了压缩流通环节,计划选择市区内部分社区试水蔬菜直销店,既绕开超市的高门槛,又能让种植户多挣点儿,他们的想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从“菜园子”到“菜篮子”,事关百姓生活,事关和谐稳定,只要各方开动脑筋,由蔬菜流通环节所带来的卖菜难买菜贵的问题就会很好地解决,不要再让“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