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综合要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高温津贴执行不一凸显“身份的尴尬”
内蒙古新闻网  11-08-09 15:16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劳动法专家:应制定法律并加强检查

  8月2日,在太原市高新区一建设工地,工人冒着高温施工。连日来,太原市持续高温,最高气温达32摄氏度以上。太原市各个建设工地上的建设者挥汗如雨,奋战在施工现场,确保项目顺利完工。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周长征说,我国相关部委2007年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摄氏度以下的(不含33摄氏度),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高温津贴这一政策陷入了执行难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没有法律的强制作用。

  此外,高温津贴甚至还遇到了维权难的窘境。34岁的钱月华是宜兴一家百货超市的员工,自2008年进入超市以来一直从事室外巡查工作,月薪1500元,但超市从未支付其高温津贴。最近,钱月华提出维权,要求超市补发2008至2010年高温津贴共计1920元,而超市辩称,防暑降温费在合同中并无约定,且当年已发放实物,故拒绝支付。

  对于钱月华的诉讼请求,宜兴市法院表示不予支持。因为法院判决只能以法律或者合同为准,高温津贴只是行政通知,不是法律法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法院都不予支持。

  周长征说,我国各地几乎都有发放高温补贴的通知和规定,应将相关规定上升为法律,切实保障工人权利。而在相关规定上升为法律之前,建议首先将高温津贴与劳动合同“捆绑”,对此劳动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新华社参加采写记者邓华宁、顾烨、刘良恒、周凯)

[责任编辑 王雅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