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象局及时发布高温预警
昨日,记者从自治区气象局了解到,今年我区的高温天气并不多。自治区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国勤告诉记者,相比之下,去年是我区高温天气最多的一年,在7月30日这一天,呼和浩特市气温达到38.9℃,成为呼和浩特市历史极端最高气温,突破了呼和浩特市1999年7月27日38.5℃的最高气温记录。王国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我们都会及时通过媒体发布高温预警,以便提醒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我区的高温预警信号分3级,分别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表示24小时内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表示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表示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出现高温天气时,人们要尽量避免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需要长时间在高温条件下和白天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当气温达到37℃以上时,有关部门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声音】市民盼望高温补贴有一个标准
高温补贴究竟是补助现金还是发放一些防暑降温用品,很多市民期盼高温补贴应当有一个标准。在一家化工企业上班的张燕对记者说:“知道有高温补贴,但是高温补贴应当补多少呢?我丈夫他们单位每年发放高温补贴500元,而我们单位每年只发放几袋白糖,这个补贴标准是各单位自己制定还是有统一的规定?”
“我们没啥文化,对这边的政策不是很清楚,这边要是有相关高温补贴的规定,工头不给发放补助,我们也可以找个地方说理呀。在重庆高温补贴都会按时发放,我来内蒙古打工2年了,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政策。”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的四川籍农民工张先生告诉记者。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效益好的企业都为职工发放数额不等的高温补贴费,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些单位也以效益不景气为由,没有给职工发放高温补贴。
【质疑】我区还没有出台高温补贴相关规定?
就高温补贴一事,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个部门,初步了解到,目前,我区并没有出台高温补贴的相关规定。
日前,记者先后到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自治区办公厅、呼和浩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呼和浩特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多个相关部门进行咨询,但是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清楚。
记者了解到,1960年,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了《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但是没有写明当气温达到多少摄氏度时,应该让劳动者休息或是给予补助。记者在该《条例》上看到:为了防止中暑、保障工人农民的身体健康、不断地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制定本办法,该办法适用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的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的露天作业。
“此《条例》的制定,是针对中国半个世纪前的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与当前日益多样化的行业发展和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关系不相适应,这一《条例》根本无法保障现在的劳动者对高温作业说‘不’的权利。”在一家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乔丽说。
此外,2007年国家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记者在该《通知》中看到,“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或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经过记者初步了解,这些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细则支持,在执行和监管上存在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