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扎赉特旗打“特色”招牌助推农业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11-08-19 13:09 打印本页 来源: 兴安日报  
 

  近年来,兴安盟扎赉特旗依托全国产粮大县和农业大旗优势,在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特色谋增收,围绕工业抓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强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型集约化经营,替代了传统的种植模式,高效特色农业已成为扎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开启特色农业门让现代农业充满勃勃生机

  音德尔镇乌珠尔村村民李广平2010年率先在村里种了50亩红干椒,亩产达到4000斤,按每斤0.8元计算,亩效益达到3200元,纯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着实尝到了甜头的李广平今年扩大种植面积,投入10多万元种植了100亩的红干椒,现在,丰收在望的李广平难抑心头的喜悦。红干椒也被当地群众称为发家致富的“红色产业”。

  好力保乡五道河子村的田丽华已经是第四年种植甜叶菊,第一年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和管理,她只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了1亩甜叶菊,经过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这一亩甜叶菊卖了1600元。从此,田丽华种植甜叶菊从1亩地发展到40亩地,从不懂技术到自育苗,走上了一条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增产增收的致富路。

  扎旗农业局刘刚辉说,无数像李广平、田丽华一样的农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道路上得到了实惠,成了受益者。

  推动产业化发展让特色农业经济蓬勃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选准特色产业。该旗通过成立专项推进组,组织人员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到结构调整先进地区取经,邀请专家论证指导,立足自身的优势,决定把红干椒、花生、中草药等作为当前应突出发展的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规模+效益”的路子。

  以典型示范带动,壮大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该旗不搞行政命令和“政绩工程”,把工作重点放在抓重点村,抓典型户上,实现以点带面。2010年,组织各村书记去锦州、开鲁等地考察后,决定在乌珠尔村试种红干椒680亩,旗政府引导种植户与企业签订订单,投入10万元给予种植补贴,结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配套了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当年,群众切身体会到了红干椒种植项目既省水、省肥、省工又增收,今年群众种植热情空前高涨,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以实施奖补政策,助推特色产业。由于种植甜叶菊投入大成本高,为解决群众投资问题,从2008年至今,扎旗投入项目扶持资金达500多万元,共为种植户协调贷款共计700多万元。通过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设高产奖、优秀奖和组织奖,其中高产奖,即一等奖(高产状元),奖金达5000元;今年甜叶菊种植户每户都获得了政府出资建设的180平方米的大棚,有了大棚,200个种植户积极进行自育苗,自家的田间地头成了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今年全旗甜叶菊面积达到5000亩。

  以科技为支撑,培育特色产业。根据“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扎旗重视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和节水灌溉等农业措施。旗委政府专门高薪聘请农技师,对种植进行全程服务指导。同时成立相关专业合作社,对甜叶菊种植到销售进行系统化管理。现在,扎旗按照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要求,已经培育了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影响力大的专业乡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全旗特色产业种植总面积近22万亩,其中,中草药种植面积7.3万亩,花生12万亩,红干椒0.5万亩,甜叶菊0.5万亩,白瓜子0.7万亩,粘玉米0.8万亩。另外,各地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培植壮大了好力保乡稻田养殖项目、新林镇黑木耳项目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

  引进龙头企业,助推产业发展。围绕甜叶菊、粘玉米等特色产业,扎旗着重引进、培植和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深加工龙头企业。今年引进保安沼农工贸公司和博源集团入驻绰尔工业园区。通过采取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建立起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龙头企业发挥了连基地、带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特色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郑颖)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