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乌拉盖草原,一派生机盎然,无边的绿色点缀着点点野花。“乌拉盖草原真美!”一位来自福建的客商这样赞叹: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草原。” 8月15日在乌拉盖管理区召开的全盟第八次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管理区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更是让与会人员啧啧赞叹、流连忘返!
探寻乌拉盖管理区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之路———管理区按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之路。
合理规划,突出重点,促进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乌拉盖管理区坚持把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是该管理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落实和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围封禁牧、春季休牧等一系列保护建设措施,使草原生态初步得到了改善。
围绕“减畜、增绿、转人、增收”四项政策,依据《草原法》,严格执行草畜平衡政策,科学确定草场载畜能力,全面推行限量养殖,限制超载过牧。五年压减牲畜24万头只,日历年度牲畜数量控制在26万头只以内,肉牛、肉羊的良改化程度分别达到99.5%和99%。全面推行全境春季休牧、局部围封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严格落实草畜平衡责任制,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6350万元,实施生态治理面积52万亩。
针对境内两条暗沙带、水库周边和河流两岸250米内的生态薄弱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实施全年围封禁牧、整体迁移等工程治理退化草场。在治理中注重农牧民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政策措施的综合性和农牧民群众的自主性,累计稳定转移1980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口控制在5000人以内。针对公路、矿山开发区域,实施复垦复种、种草、种树等工程;针对坡度地、 25度以上的耕地实施围封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工程,通过控制利用强度和转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使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恢复。
以草原生态保护为根本,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草原生态良好是乌拉盖最大的优势,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该管理区认真总结几年来的建设经验,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和行动贯穿发展全过程,达到美丽与发展共赢的局面。
管理区依托丰富的煤水资源,发展新型工业,“用1%的生态资源发展工业经济,实现99%的生态保护”。乌拉盖是全盟少数几个富水区之一,煤水组合具有很大优势,依托丰富的煤水资源,该管理区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贺斯格乌拉和农乃庙煤矿的开发建设,占地严控在1%以内,即煤矿、工业园区占地不超过一平方公里。
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管理区不断提高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联户经营和专业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现代化农牧场;加强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同时,深化国有农牧场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大对国有农牧场的支持力度,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逐步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该管理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以来,新增林草面积15.2万亩,草场盖度、高度、产量、牧草数量分别有所提高。目前,管理区草场郁闭度达到0.4,牧草平均盖度由33%增至65%,牧草平均高度由21厘米增长至24.5厘米,以草木为主的防风固沙体系已初步形成,绿色屏障作用得到初步显现。(高尚海 方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