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航空运输保障能力乃大势所趋
在一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大型枢纽机场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呼包鄂腹地建设大型枢纽机场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因为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发现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更需要反思和追问的命题:在国内经济发展倍受基础设施制约的今天,包括各省区在内的我国整体航空运输保障能力到底如何?
来自民航部门的消息: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2500亿元,约为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之和。2010年,国内运输机场达到175个,五年新增33个;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数量翻番,达到16个,首都机场客运和浦东机场货运能力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名。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民航及航空服务能力仍显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安全运行压力增大,飞行、机务、空管等方面存在的超负荷运转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多数省市区的航班正常运行率下降,航班平均延误时间增加;通用航空发展滞后,通用机场数量较少,
设施条件简陋;民航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份额偏低,北京、浦东、广州三大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尚未形成。
从国内发展情况看,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正在显现,民航市场需求趋旺。
从国际情况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而“五化”趋势的突显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热潮,“天空开放”进程将深入推进。
也正因为如此,十二五期间,我国拟将目前的机场数量增加到230个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毫无疑问,提升航空运输保障能力乃大势所趋。
经过梳理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民航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我国民航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用空域资源不足,主要航路和大型机场不足尤为严重;大型机场容量亟待扩充,空管
设施设备规模和水平亟待提升;行业管理体制需要完善和加强,行业人力资源短缺,飞行、空管和机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技术、管理和安全监管人才。
从当前情况看,要解决上述问题,必然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破题:
———在科学规划和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满足快速增长的航空市场需求。
———在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前提下扩大民航业务,优化航空业务结构,加快民航现代化进程。
———在保证航空、空防和地面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民航业发展。
为了提升航空运输能力及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在已经推行的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正在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并努力实现由交通建设为主向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并重转变,由通道建设为主向通道与枢纽建设并举转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种转变,国内航空运输保障能力乃至民航业发展水平能迅速得以提升。(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