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呼伦贝尔讯 在林区实施生态移居工程的背景下,从2009年起,克一河林业局开始将特勒林场与托河林场合并,2010年9月上旬,林场的100多名职工和40多户居民全部撤离,建筑物全部拆除,恢复植被。
一年后的初秋,我们驱车来到了林场原址。
我们看到,眼前绿草茵茵,职工们所植小树已经有20公分高。除一条主路外,原来居民区的巷道全部长满了草。只有从草丛中残留的砖瓦才能隐约看出林场曾经的繁华。
随行的原特勒林场政工干事于洪丽就是在这个林场出生的,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这里。她边走边向我们指点:“这是过去的俱乐部,那儿是原来的办公楼,那一片是居民房,现在全都拆除了,林场的职工们大多搬迁至局址,在那儿安了家。”从她的语气中,还能听出来她对林场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林场的小学就搬到了山下,孩子们上学都是家长在克一河局址的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给林场职工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林场的医疗条件也十分有限,老年人就医得去30多公里以外的局址,林场没常电,职工群众电视不能看,文化娱乐设施几近空白,房屋也破旧不堪,生活十分清苦。林场撤并后,虽然有很多职工不舍得搬离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园,可一想到孩子上学、老人就医方便,生活条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就都欣然接受了。于洪丽说,林场刚撤并时,她的孩子才4周岁,两年多过去了,孩子马上就要入学了。现在她可以不用像以前的林场职工那样放下工作去陪读了。而她自己现在也由原来特勒林场政工干事转为托河林场政工干事,单位变了,工作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
特勒林场撤并后,与托河林场合并,职工很多都调入托河林场工作,有的把家也搬到了那里。随着新林区建设的开展,托河林场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业局在托河林场建了一个休闲广场,取名——鼎新广场。广场上有兴安落叶松树根制成的艺术根雕,还有健身器材,方便职工在闲暇之余锻炼休憩。刚刚改造完成的民房红墙蓝瓦,一栋栋、一排排,整齐划一。在民房的后面,是4栋车库,可同时存放40辆四轮拖拉机。林场书记谷永森介绍说,林场职工生活条件好了,好多家都买了四轮拖拉机,可没地方存放,于是林场就建了车库,免费提供给职工。
在林场调度室,我们见到了调度邵长海,他也是原特勒林场的调度。41岁的邵长海是2001年到特勒林场当管护员的,2008年开始当调度。他说,天保工程启动后,特勒林场木材产量减少,原特勒林场有两个工队,减产后没活干,一年最多生产4500立方米。采伐任务量降了,富余职工增多了,林场合并是大势所趋的。
说起林场合并后的好处,邵长海向我们一一道来:先是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原来特勒林场有40多户职工家庭,按每户每年20立方米生活取暖用烧柴计算,林场合并后每年能节约烧柴800立方米,节约办公区供暖烧柴8000立方米,两项合计一年就节约烧柴近9000立方米。其次,对防火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林场变成无人区了,没人在山里生活了,自然就减少了火灾隐患。原来特勒林场需要自己发电,每年需20多万元费用,办公车辆费用也得4、5万元,现在这些都节省了。
我们还了解到,克一河林业局从2009年至今,已经撤并了4个林场,500多户家庭近2000人迁至克一河局址安家落户。 (内蒙古新闻网李中锋 通讯员冬梅、王宇新、赫庆辉、刘百芬)
感言:克一河林业局特勒林场与托河林场合并后,扩大生态无人区,减少了职工生活对森林资源的隐性消耗,妥善分流安置了富余职工,改善了撤并林场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实践证明,在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撤并林场,实施生态移居是林区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