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在法国戛纳,戛纳会议中心上方竖起一块写有“G20,法国2011,新世界、新思维”的大牌子。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戛纳召开。新华社记者韦巍摄
二十国集团(G20)峰会3日即将在电影般梦幻的法国海滨小镇戛纳拉开帷幕。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危险,发达国家债务缠身,欧债危机蔓延,在这微妙时刻“临危受命”的峰会似乎并未给浪漫的“蓝色海岸”增添些许轻松。英国《卫报》称,这次G20峰会是自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国际大聚会。
应对欧债危机成为戛纳重头戏
事实上,本次峰会还没开幕,作为东道主的欧洲人就已开始提前“公关”。近日,两位最高级别的官员——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联名向G20其他成员的领导人发出呼吁,希望各国向深陷困境的欧元区提供支援,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
然而,欧债危机的解决,究竟应该靠欧盟国家自己,还是依靠外界的“扶一把”呢?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对于扑朔迷离的欧债问题,并不是“扶一把”就能“康复”。他说,虽然,近期欧盟就欧债危机解决办法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扩大至1万亿欧元,但此举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如果外界救了这一轮,但欧洲各国的财经纪律仍然不能严肃起来,债务国继续膨胀债务,那是否继续等下一轮的解救呢?而由此所引起的震荡和危机的延续将很长时间,下一轮的救赎也必将更加艰难。
“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果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也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只是欧洲债务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欧元本身出了问题,欧债问题的解决固然要靠自身的努力,但还是需要借助G20的平台呼吁全球共同努力。”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时联2日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
中国为欧元区纾困需量力而行
当前欧债危机蔓延,全世界期待的目光都逐渐集中到中国身上,欧洲媒体近期也一再强调中国对于欧洲走出危机的重要性,希望“能者多劳”。但专家却表示,中国需要谨慎衡量,看准时机。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说,事实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欧元区国家,中国的福利水平也远远低于欧元区国家。尽管中国外汇达到3.2万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内部结构还要具体分析,中国实际靠外贸创造的外汇没有那么多。而且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债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所以在解救欧元债务危机的问题上,中国可以购买一些债务,对欧洲的重债国家做一些支持,但是仍需量力而行,审时度势。”
分歧增大峰会难获实质性突破
经济学专家一再警告,全球经济正面临陷入二次衰退的危险。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两年前在伦敦举办的G20峰会成功挽救了当时的金融危机,G20国家必须深化合作,这也是目前全球各国最需要的精神。至此,戛纳峰会能否再度通力合作,复制伦敦峰会的效应,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印度《经济时报》文章说,低迷的经济前景可能令本次G20峰会比2008年时更难以上演令人信服的和谐一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由于这次峰会的议题包括全球治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原材料价格改革,监管等很多重大议题,而且这次各方还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观点的分歧,这次的G20峰会,大家的希望比较多,但落实下来的成果可能比较有限。
王建认为,实际情况可能与各国的期待仍有差距。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G20解决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双衰退的可能。但实际上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很难合作。在解决这场危机当中,如果各国只是自扫门前雪,缺乏国际合作,那么这次会议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孙时联则对峰会成果持乐观态度,她认为,虽然自匹兹堡峰会以来,G20面临着成员国利益分歧加大、缺乏执行力、议题拓展等一系列问题,但整体看来,G20一直围绕着全球经济失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问题努力推进。当前,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成员国之间的妥协是G20影响力提高的关键。(闫帅南 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