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网络畅通了政府便民利民的服务渠道,在微博上发咨询帖,3小时内就能得到官方回应;在这里,网络支撑起问政的平台,一条《六问镇江》的建言网帖,跟帖达42万条之多;在这里,网络传播百姓关注文明的心声,曾经满城尽飘黄丝带,捐助70多万元救助一位外地女大学生。
政府出新招,网络便民送到家
“您好!镇江12333为您服务……”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镇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络发言人刘菁总是刚挂下一个咨询电话便去刷新人社局的官方论坛,查看是否有未处理的帖子。自从2009年市人社局设立专职网络发言人以来,已回复官方“镇江论坛”上来帖1936件,回复率100%。“虽然网络发言人的工作费心、琐碎,但与老百姓的距离近了,近年来,上访、信访的比例下降了,政府公信力上去了,我感觉工作很有意义。”刘菁说。
11月2日,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一社区“网上居委会”的版主王斌,上班后点开“网上居委会”论坛,留意到居民投诉楼道杂物堆放成为消防隐患的帖子。王斌便向负责城管的社区干部询问请教,并一起去现场进行处理,受到了居民的称赞。
镇江市先后搭建了书记市长信箱、网络发言人、政府论坛网络在线回复平台、12345网络版、网上居委会等多个网络平台,实现了从市领导到基层单位、从条口到区域全覆盖的在线受理网络。
始于2009年1月的政府级“网络发言人”制度,现已覆盖镇江全市115个单位,与市民进行直接沟通。同时明确了“3个小时回应受理、5个工作日办结回复、7个工作日解释说明”的办理时限要求;目前年均受理量达8600多件次,回复率98.5%,办结率96%以上。
2010年7月,镇江建起了网上居委会, 80多个社区在网上开通服务平台,社区干部成为版主,他们直接对接社区居民的意见诉求,一系列社区信息、公告通知、服务承诺、便民措施公开在网上,把社会热点解决在最基层。
政民齐发力,网络问政促发展
2006年10月,网友“阿呸”在网上发表了一封致时任镇江市市长许津荣关于山林生态保护的公开信。“没想到,3天后,市长就回信了,并且告知了解决结果。”从这件事开始,他和众多网友意识到,在网络上反映、讨论民生民情,是能够被看到并且得到解决的。
2008年4月,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六问镇江》的网帖,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投资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和想法,言辞尖锐、文笔犀利,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对镇江未来发展的大讨论,点击量达到42万人次,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上,市委书记许津荣向全市领导干部推荐了这篇网帖。
“我是一名新镇江人,总在思考自己能为这个城市做些什么贡献,同时也希望新的家乡能够越来越好。”帖文作者“言无虚”说,网络为市民问政畅通了渠道,“市领导对网民意见的重视,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生活是很有希望、很有奔头的。”
2011年4月,江心洲的莴苣滞销,有网民发帖“我为奶奶卖莴苣”,一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行动。政府积极响应网络民意,并协调两家公司与江心洲签定了长期订单,市商务局也与江心洲实行“农校对接”,解决了蔬菜销售难题。
“政府从助力网友行动,到主动用好网络,凭借良性互动与传播的力量,带来了网络气氛的向好、网络环境的向善、网络民意的凝聚力增强,也让我们网友看到了政府理念转变的过程,这比事情本身更有意义。”“镇江网友之家”“百姓话题”版主“江山”说。
网民唱主角,网络文明成共识
2006年12月,镇江网络发起了“满城尽飘黄丝带”爱心救助活动,为救助一位在镇江读书的女大学生,10多万市民踊跃参与,一个月募集了72万元善款。网友们说,“黄丝带”传递了爱心,也改变了各界对网络作用的认识,更为镇江网络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12月,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与其他几位市领导,在芙蓉楼与镇江有影响力的网民代表进行了一次面对面座谈,共话引导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
“我们像朋友一样讨论,从政府网站建设到论坛如何更加文明,甚至包括怎样将网友发泄式的‘网骂’转化为提出建设性意见,无话不谈。”参加座谈会的网友代表“阿呸”说,“当许书记讲‘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是感觉已经熟悉了’的时候,心里觉得暖暖的。”连续3年,镇江举办“网民节”活动,表彰年度十佳网友、十佳版主、十佳网帖,网友还给评选出来的“十大最给力政府部门”的代表颁奖。
网络文明行为也渐渐地影响到市民的日常行为,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向好向善。2009年拍摄以“黄丝带”活动为原型的影片《小城大爱》时,有一幕演员站在捐款箱前的场景,路过的一位市民以为在募捐,赶忙捐了50元钱,演员想去解释,市民已经摆摆手走开了。
镇江,这座拥有15000多个网站、140多万网民,网民占总人口45%的城市,网络已经成为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问计于民的重要平台、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成为助推镇江发展的一股新力量。 (记者 姚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