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上海外高桥海洋工程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又传来喜讯,目前,“突泉焊工”李大全电焊水平达到三类焊工技术水平,探伤合格率达到98%,还考取了《电焊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焊接行业中已达到顶尖技工水平,小俩口在上海一年下来,能积攒80000多元。两年来,经李大全引荐来到上海务工的“突泉焊工”多达300多人,而且收入水平都很高。上海中兴实业公司等企业了解到在上海务工的李大全、莫日根等技术高超的焊工出自突泉县焊工培训基地,近日,专程来到突泉县焊工培训基地抢聘“突泉焊工”,并召开了隆重的用工招聘会。
让农民真正的富裕起来,一个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身份的转变,实现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突泉县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整合资金、对接市场、模式管理、政府推介四个有力措施,积极打造“突泉焊工”品牌等,着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向技能型、组织型、稳定型转变。
整合资金,建立基地。该县积极整合县就业训练中心和县职业技术高中培训资源,建立城乡劳动力就业训练基地。坚持“资金捆绑、统一渠道、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原则,整合农牧、科技、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就业训练基地,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综合效益。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设备210台套,完成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其中实训车间1200平方米,教学楼1260平方米,实训车间可容纳200人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年可培训1200名焊工。
对接市场,确立品牌。该县经过多次考察学习,深入开展劳动力市场调研,确立了集中力量打造电焊工劳务输出品牌的创新工作目标和“政府出资学技术、轻松就业有门路”的培训理念。培训班的举办采取前期准备、开展教学、考试鉴定、输出就业四步走的办法进行。培训的所有费用(包括培训费、食宿费、考证费等)都由政府买单,农民工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免费学到一门有用的技术,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模式管理,注重实效。该县以焊工培训为主,采取师资、教材、场地、设备、考证、订单加跟踪监管“6+1”质量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了“前期准备、开展教学、考试鉴定、输出就业”四步走培训流程。强化职业指导、礼貌礼节、思想品德、法律法规等知识传授,有意识地培养学员吃苦耐劳和适应外部务工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有技能、有素质、输得出、站得稳、叫得响”。推行“日成本管理法”,整个学期人均实训消耗电焊条1800根,焊丝40公斤,人均日成本严格控制在70元以内。做到在控制培训成本的同时又保证学员实训需求,实现了培训效益最大化。
政府推介,引导就业。该县为帮助学员实现顺利就业,县就业局等职能部门积极外出考察洽谈,联系用工企业,实现企业、学员双向选择。为进一步做强焊工品牌,先后与天津重钢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上海志冲船厂、江南造船厂,浙江金海湾船厂等大型企业建立用工关系,发展了稳定的焊工输出基地。与兴安盟内22家用工企业初步达成用工意向,与10家企业签订用工合同。通过制作“突泉焊工”名片、录制光碟以及网上宣传等形式,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企业来突招工,进一步提高了“突泉焊工”这一区内外知名劳务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截至目前,该县焊工培训基地共培训出焊工学员2100名,就业率85%以上。焊工学员输出县外5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鞍山等地、人均创收每月3000元以上;其余焊工学员在本县实现了就业,人均创收每月1500元以上。开辟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新渠道。(任涌力 韩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