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承担着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新医改实施两年多来,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硬件投入:补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
宽敞、明亮的诊断室,无异味的观察室,还有舒适的沙发…
“以前这里条件很差,生病只有往大医院跑,挤得不行,看病成了大难题。如今,这里的环境好多了,各方面设施也都齐全,看病不用再往大医院跑了”。家住重庆市南岸区新街1巷49号的李薛渊老人说起龙门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
“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已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现状。
两年多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建设,投入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投入41.5亿元,支持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支持建设范围之广、资金投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在投入方向上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倾斜。
与此同时,我国其他一些地方同步积极推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既提高了监管能力,也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四川省新津县建成县域内的卫生信息系统,集电子健康档案、挂号就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零库存管理、绩效考核、即时结算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诊疗流程方便、快捷,群众就医时间缩短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