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辽市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推动东西部转移就业对接工作,实现通辽市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西部地区的有效转移就业,扎实有效地实施东西部转移就业对接工作,促进通辽市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呼、包、鄂地区转移就业,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工作中,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农牧民工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调查,掌握西部转移就业详实情况。充分发挥乡镇(苏木)嘎查(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作用,对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转移到西部就业农牧民工人数及去向、待转移人数及培训意向等,按年龄段详实统计,建立统一台账、统一信息簿、统一统计报表、统一农牧民工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档案。建立东西部转移就业对接工作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随时掌握本区域内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强与西部地区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配合,及时掌握新建企业、新上项目的用工、开工信息,建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用工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同时,在农牧民劳动力供需相对集中的乡镇(苏木)嘎查(村)开展结对互助,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用工信息交流会等,搞好与西部用工企业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劳动者向西部转移就业。积极探索建立长期联络制度,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务经纪人及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开展劳务对接。从信息发布、岗位对接、跟踪回访、生活起居等方面,提供人性化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对接,形成对接意向,明确相互责任、项目和目标,建立互助机制,各自开设服务窗口,定期互通信息。
各相关部门认真做好有针对性的转移就业培训,结合西部地区特别是呼、包、鄂三地岗位信息需求进行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通辽创业网等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地对农牧民劳动力进行政策宣传、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市场就业方针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大力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制定完善个性化培训措施,提供精细化服务。进一步做好跟踪服务,定期与输入地就业部门及企业进行联系,积极协调好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合同、工资、保险等各种矛盾和问题,设立维权绿色通道,切实维护好农牧民劳动者合法权益。(记者 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