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主任杨东法在谈及中国福祉事业现状及政策时谈到,到2050年前后,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1个亿。至此,中国不仅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而且将是一个高龄化社会。
这将使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据了解,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老年人口约为7.39亿,中国老年人口约为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8%,预计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约为20.16亿,中国约为4.37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6%。
杨东法称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始料未及、超乎想象”。据他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0年前为惯性累积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2011年—2035年为加速发展阶段;2035年—2050年为深度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总人口规模将出现加速负发展,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攀升,高龄化现象日益突出。
消费结构转向老龄产业
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来的是健康产业的市场变化。社科研究院报告指出,我国消费结构转向老龄产业,老年消费即将井喷。据悉,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达8383亿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到2030年,退休金总额将达到73210亿元。另据调查,目前老年人可用于购买老年用品的支出已达4000亿元。以上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
杨东法指出,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仍旧比较落后。第一,养老护理床位仅有266.2万张,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第二,专业化养老机构,如临终关怀医院、老年痴呆护理院等很少。第三,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比较令人失望。老年商品生产产家数量少、规模小、没有知名品牌、品种单一。据了解,2009年老年市场的年需求应该是6000亿,而实际供应不足1000亿,供需反差巨大。
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关于老龄产业表述的一个突出点就是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提出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要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要统筹发展机构养老,“十二五”期间,要新增养老床位342万张,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加强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政府重点投资新建和鼓励社会资本新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规划》中还提出地市级以上城市至少要有一所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要研究探索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要完善老龄产业政策,研究制定、落实引导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等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培育、壮大老龄用品消费市场,促进老龄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科学产品的研究开发,研究制定产品、用品质量标准,加强老龄产业市场质量监督管理,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老人增多,未富先老、区域不平衡、农村老龄人口比例高等问题突出。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要树立积极的人口老龄观,以积极的态度、政策、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
“没有老年人参与,没有老年人共享的社会绝不是现代的公益社会,绝不是我们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杨东法说,“未来要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建立人人共享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