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9日讨论通过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引发东北四省区社会各界热议。基层干部、学者纷纷表示,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保持旺盛发展劲头的态势下,国家继续政策支持和激励是东北今后巩固扩大振兴战略成果,实现全面振兴的最大保障和“含金量”最高的发展优势。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总量翻了一番,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取得积极进展,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
记者从东北四省区的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8年来,东北地区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失业率下降,优势产业突显。东北水利设施和现代农业设施得到加强,粮食连年丰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东北的第一大产业,数控机床、高速动车组、核电装备、风电设备、大型船舶、钻井平台等重大装备“装备”了中国。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庶明认为,如果说“十一五”时期东北处于“强力反弹”“快速振兴”阶段,那么“十二五”时期东北将进入“持续振兴”“高质量提升”新阶段。
辽宁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力争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开展振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和东部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
据吉林省发展改革委介绍,“十二五”时期是吉林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到2015年超过1.5万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0%,初步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黑龙江省发改委振兴发展处处长杨安说,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型城市有伊春、大兴安岭、七台河、双鸭山、鹤岗5个,2007年至今已经获得中央财力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转型和发展。《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明确今后要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中央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将继续加大,这将对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表示,内蒙古东部区域今后将借力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依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优势,推进与辽宁、吉林两省的通道建设,力争成为东北地区重要能源和资源接续基地、产业转移合作基地。同时,内蒙古东部区域还将发挥满洲里口岸和区域内多种资源优势,对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加快建设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为核心,以沿线的满洲里市等旗(县、市)为支撑的重点产业发展集聚区。
记者调查发现,自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多项重大政策和发展规划,有关部委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扶持措施。但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干部群众片面地认为东北振兴取得了很大成绩,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已足以支撑今后发展需要。尤其是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扶持其他区域发展的政策,过去由东北“先享”“独享”的政策逐渐成为“普惠”政策,更让人产生东北振兴战略不再“一枝独秀”的“错觉”。此次出台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十二五”时期,要巩固和扩大振兴成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东北四省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均表示,《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辽宁省发改委振兴老工业基地处处长宁国光说,国家过去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仅着眼于这一区域通过振兴发展为全国经济总量和财税实力提供支撑,更在于东北四省区承担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四个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仅是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还是事关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记者走访东北四省区部分干部群众过程中了解到,地方高度关注并希望《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细节早日公布。东北各级政府将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国家赋予东北地区的各项发展重任落到实处、取得成绩,不负党和国家重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记者杨成军、王猛、管建涛、于嘉采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