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2月1日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9年聚焦“三农”。在日前召开的呼和浩特市两会上,记者深入到代表和委员当中,听到了他们为首府三农发展建言献策的声音……
【集中办好3件事】
2月1日下午,政协第六讨论组的委员和列席人员围绕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在谈到农业方面时,董文科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集中办好农业3件事情,即奶牛养殖、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牧业,既符合首府实际,也抓住了呼和浩特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呼和浩特市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到今天必须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应组织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鼓励企业家到农村投资,整合资金,整合土地,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张润生委员建议,在2012年农业投资资金使用上,应侧重蔬菜保护地建设,应在优质品种引进、节水灌溉、渠路林配套建设、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多投入一些。还有一些委员认为,要在三农贷款和融资渠道方面积极探索、寻求突破,助推现代农牧业发展,同时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更多地关注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而作为农牧民代表的王喜莲更是针对去年马铃薯市场疲软、将有部分马铃薯以低价销往淀粉厂的现状,建议市政府对农民予以适当补贴。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武川种薯大县建设进程,多渠道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实现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
【相关提案逐个看】
解决偏远地区农副产品“卖难”
提案者: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
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认为,要想解决偏远地区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主要是更新农民思想观念、引导优化产品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深化农副产品加工、做好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偏远地区干部群众进行市场经济和市场知识教育,使之尽快走出传统思想的框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需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从实际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对于宜于规模经营的种植业,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取得规模效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不断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尤其要加大信息扶持力度、资金扶持力度、畅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服务,并加快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使偏远地区的农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
减少蔬菜流通环节
提案者: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
在减少蔬菜流通环节的讨论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年研究的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认为,政府有关部门搭建平台、强化农民市场信息意识、建立公益性菜市场、在社区设立蔬菜直销点等办法非常有必要,如果能具备这些条件,将对首府蔬菜流通起到很大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搭建平台,举办“农超”“农商”等对接采购会,帮助农民和超市对等商谈,提高农民“入超”率。实施“农超对接”可以跳过中间环节,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费用,降低采购成本和储运、销售过程中的损耗,实现农超双赢,同时,合理的菜价也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负担。搭建平台,组织大学、寄宿制中学、幼儿园、单位等用菜量大的食堂直接与农民合作社、菜农对接,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追踪蔬菜来源,保证安全。
提高蔬菜产业化经营,强化农民市场信息意识。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实现“大生产、大流通”,积极引导扶持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农民的市场信息意识。
建立公益性菜市场。政府统筹规划,划拨土地和资金,建设产权属于政府的标准化公益菜市场,并进一步增加菜市场网点。严格控制公益性菜市场摊位租金,取消不合理收费,从源头上减少菜农及菜贩的负担。
在社区设立蔬菜直销点。协调有关部门,在市区划定蔬菜直销点,设立居民社区蔬菜直销店。鼓励扶持种植大户、经营者兴建社区蔬菜直销店,方便菜农直销蔬菜。
此外,人大代表吴安俊认为,呼和浩特市蔬菜保护地建设仍然发展滞后,本地蔬菜供应量占全市蔬菜需求量的比例低于30%,菜价同比高于包头市,且居高不下。建议政府要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大蔬菜保护地建设力度,提高本地蔬菜产量,使菜价合理回归,满足老百姓需求。
人大代表马荣华也提出,要抓好已经建成蔬菜大棚的种植使用,提高利用率。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多元投资,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