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频道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全球变暖: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内蒙古新闻网  12-02-15 09:34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欧亚近期出现的极寒天气成了世界关注焦点。

  2月12日,掀开了又一轮寒潮的序幕。据捷克捷通社报道,当天有23人在寒流中冻死街头。媒体称,13日,欧亚气温还要再次下行。与此相应,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全球变暖”之说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必要为抑制全球变暖而大动干戈,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极寒”佐证

  “严寒、暴雪”无疑已取代欧债危机成为今冬欧洲的“主题”,有的欧洲国家正面临着几十年一遇的暴雪。

  外媒甚至宣称,地球有可能进入一个小冰河期,尽管这个提法大多数人并不赞同,但欧亚面临的极寒天气至少让人质疑全球变暖的命题。

  北极冷气团大举南下,东欧及中欧地区首当其冲,截止至目前已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冻伤。欧洲多条河道结冰,船运不畅,交通受阻。

  乌克兰11日气温下降到有史以来最低的零下35摄氏度,虽然没有带来降雪,但大型铲雪机和除雪设备都严阵以待。乌东南部与黑海相连的亚速海因为结冰,造成至少数十艘、多至逾百艘船只被困。

  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也出现25年来的首次结冰现象,进而使得其流经的匈牙利、奥地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及塞尔维亚等国河流航运停摆。多瑙河除运输、观光之外,也提供饮水灌溉,而在河水结冰后,这些全都受到影响。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气温已连续18天处在零下10—20摄氏度,局部地区地面积雪达30厘米厚。塞尔维亚已宣布境内38个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当局紧急运送粮食,救援被大雪围困的灾民。

  亚洲的中国、蒙古、日本也深受极寒天气影响,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有可能在新一轮降雪中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左右,日本因为大雪已造成百人死伤。

  科学家发声

  2月9日,16名科学家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共同署名文章,称“全球变暖”的说法耸人听闻,因为有强有力的证据否定这一说法。

  证据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相关预测22年来,气候变暖的程度一直小于预期。

  这是因为,所有有关全球变暖的说法,来自于计算机模型的模拟。而在模型中,包括水汽和云在内的反馈机制会大幅放大二氧化碳微弱的影响。

  证据之二:之所以有科学家不敢站出来说真话,是因为怕升迁受阻或者发生更糟糕的事情。2003年,学术期刊《气候研究》的编辑克里斯·德弗赖塔斯博士大胆刊登了一篇不符合政治导向(但符合事实)的同行评审文章,文章结论是,如果以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那么近期气候变暖并非异常现象。国际上的全球变暖论者很快针对德弗赖塔斯博士发起蓄意攻击,要求撤销他的编辑职位和大学教职。

  全球变暖论者并不认为出现在欧亚的极寒天气是全球变暖的反论。德国科学家就认为正是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在极地冷空气的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与此同时,日本的研究机构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变暖论的目的

  2009年,“气候门”事件中的一位科学家感慨道:“事实上,我们现在无法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变暖现象,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美国物理学会是全球变暖论最主要的倡导机构之一,但去年9月份,诺奖得主、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宣布不再延续学会会员资格,他在声明中称:“美国物理学会可以讨论质子的质量是否会逐渐变化,也可以讨论多重宇宙如何运行,但全球变暖的证据果真是无可辩驳的吗?”

  为什么全球变暖论有那么多拥趸?

  原因之一就是“跟着钱走”。全球变暖论可以让许多人捞到大量好处。它使政府资金流入相关学术研究项目,成为政府扩大官僚机器的理由。而这又成为一个收税的借口,让纳税人为企业补贴。

  欧盟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征收航空业的碳排放税,规定几乎所有进出欧盟领空的飞机,无论客运、货运,都要纳入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是在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下多了一个收钱的借口。

  另一方面,有分析说,鼓吹全球变暖论还有一个政治目的,发达国家作为此论的发起者,想以此为机让正处发展中的国家减少碳排放,也就是减缓经济增长,从而维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本有的差距,保持自己的优势。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苏尼特草原的“珍...
南木猎民村:桦树...
白天鹅的乐园
情迷皮影戏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头琴声飞扬
奔跑迎“五一”
大熊猫幼仔“卖萌”
记者调查血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