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后,在招聘会上,事业单位成应聘者追逐的“香馍馍”。王宇衡摄
2009年,陕西西安6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正式褪去事业单位的外衣。图为改制单位员工喜迎新公司成立。冯炜摄
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图为公司成立的揭牌仪式。张民摄
120多万事业单位,3000多万从业人员,900多万离退休人员……在中国,事业单位,这个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正在迎来命运的巨大变化。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发布。这一改革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表示,这是继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央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中国社会又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事业单位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样本
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忆及多年前的医院改革,不禁感慨万千。“一路走来,仿佛攻克一个个碉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中医院打破“大锅饭”,按照企业方式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可很快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有些人开始开大处方,多买药,多赚钱。”老中医禤国维说。
吕玉波意识到医院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做法。“我们继续探索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改革。”
到2000年,广东省中医院将收入高低与工作量和科室的费用控制水平挂钩,分配与医务人员贡献大小和学术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挂钩。如此一来,彻底切断工资和业务收入的直接关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作为公益单位,医务人员的收入并不能无限提高。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吕玉波发现,对医务人员来说,能否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要让每一个进入省中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能看到一个铺设好的成才阶梯。”
于是,广东省中医院加强培训等内部机制的改革,把全国著名的专家请进来培养人才,其中国医大师中就有13人。该院医生张忠德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医院要制定这么严格的培养计划?谁不能顺利完成,谁就不能升职称。一些人称其为魔鬼训练,叫苦连天。可坚持过来以后,大家明白了医院的良苦用心。和一起毕业的人相比,我们确实成长得非常快。”
人事制度改革是困扰事业单位的一个难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一潭死水,几乎成了通病。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变“相马”为“赛马”,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了“想干有机会,能干给岗位,干好有地位”的良好的竞争氛围。
医院人事处处长陈裕说:“在医院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他们各有擅长。我们提出了,让合适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位的理念。比如有些人原来做科主任,可大家觉得他更适合搞业务,那就选择更适合的人上来做主任,离开主任岗位的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在医院,上上下下成了常态。”
正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广东省中医院服务患者人数位居全国公立医院首位,年门诊人次超过630万。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9个;近5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而且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类似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试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行业,纷纷开花。比如,2005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分别成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管理中心,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了转企改制的历程,探索事企分离;由台塑集团与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共同投建的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被视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典型。